
葫芦文化节上,游客在观看各种葫芦工艺品。

传承人李玉成在雕刻葫芦

创意葫芦

用葫芦制成的乐器葫芦丝
一个没有拇指大的‘小不点’手捻葫芦要1000元,平均1万个里面才能挑出一个,形状好的要上万,你能想到吗?
除了这种高价的小葫芦,日前,记者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第七届葫芦文化艺术节的展会上,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新式”葫芦,葫芦泡在保鲜液里做成笔筒、在葫芦表面用漆作画、把葫芦镂空雕刻成灯具、葫芦上刻有红楼人物等经典名著……无限的文化创意点亮了葫芦节,更激活了东昌府的传统葫芦产业,使其向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东昌葫芦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各种葫芦曾经一度成为京杭大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以此衍生的葫芦文化享誉国内外。2007年,东昌葫芦雕刻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东昌府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
葫芦能卖高价,关键是文化创意。”东昌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人、东昌府区福禄缘葫芦工艺制品公司董事长于凤刚介绍,奥运会前夕,他种植的5个葫芦连在一起的挽结葫芦,取名“五洲同心”,被北京奥组委以2.7万元买去收藏;加工户郝庆明把一个像鱼形的废弃葫芦烙出鱼鳞,雕刻成美人鱼,卖到7000元;他一个朋友种的葫芦,因久旱又下了一场大雨,其中一个葫芦浑身长满裂纹,朋友装饰后,取名“沧桑”,叫价9万,业内人士非常看好。
“一个普通的亚腰小葫芦,上面画上人物图案,再系上中国结,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葫芦,而是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以葫芦为代表的民间工艺品在国际市场的前景越发广阔。”于凤刚随手拿起挂在架子上的一个小葫芦,“这样的葫芦刚给加拿大的客户发走了1万多美元订单”。
葫芦文化节形成国际影响
从2007年至今,该区已成功举办了7届葫芦文化艺术节,吸引上百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探讨交流葫芦文化。甘肃的针刻葫芦、天津的蝈蝈葫芦、日本的实用葫芦、美国的彩绘葫芦等给东昌葫芦的加工带来新思路。他们在带来别样的葫芦文化理念的同时,也签订了一大批订单。本届葫芦节主题为“畅游葫芦之乡,品味葫芦文化”,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家葫芦制作经销商、葫芦工艺大师参加了展销会,现场交易额达600多万元,签约订单8000多万元。
为做大做强葫芦文化产业,东昌府区制定了涉及葫芦种植、葫芦加工、葫芦销售三大产业链条的发展规划,成立了东昌葫芦文化协会,引导葫芦加工不断提升文化创意水平。文化部门在整理、挖掘、研究葫芦艺术方面下大力气进行传承、发展、创新。中国葫芦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起人游琪欣喜地说:“东昌葫芦文化艺术的发展,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目前,东昌府区葫芦种植总面积有6000多亩,年生产葫芦6000万个,占全国份额的60%以上;葫芦加工企业360余家,年销售额近6亿元,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综合效益达10亿元。
大力培养葫芦文化传承人
“用文化创意来激活葫芦产业,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是东昌府区的得意之笔。”区文广新局局长李炳泉介绍,东昌府区葫芦种植、加工制作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与演变,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地区特色与艺术风格。“要想更上一层楼,人才是突破口。”为此,区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培养了一批传承与创新的“东昌葫芦人”。传承人李玉成,几十年来一直痴心于雕刻葫芦,不仅能在葫芦上雕刻,还能烙花、镂空等,曾在上海世博会上惊艳亮相。于凤刚,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实现了葫芦的规模化种植,自己提供种子、技术,农户种植,然后回收成品,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每年销售葫芦达300万个。路宗军,来自“鲁西葫芦第一村”的路庄村,2001年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并注册了“鲁西工艺葫芦基地”网站,90%以上生意都是网上交易,客户遍布全国,年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元。李士恩,投资数百万建起了目前国内单块面积最大、品种最全,集研发、种植、观赏、工艺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葫芦文化旅游生态园,提升了葫芦产业的文化韵味。
不仅如此,于凤刚等人还和聊城大学艺术学院联合招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葫芦产业的新生力量。“拥有充足的传承人,东昌葫芦优秀的文化基因才能一直活态传承下去。”游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