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下乡,走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李老汉家中,了解到老两口都到了古稀之年,因病致贫,无劳动能力,靠流转15亩承包田和粮食直补收入,维持生活,咋算家庭收入帐,都翻越不了规定的脱贫标准。当问及2个在外地打工、已经有轿车、有楼房的子女是否缴纳赡养费时,老人矢口否认,并一再强调,子女也在抚养自己的子女,其生活条件也拮据,没给过赡养费。经过多方核实,确实如此。
在精准识别贫困户过程中,不管有几个子女,只要户口上没有,老人属于单户籍,又确实符合贫困户标准的,就纳入到贫困户行列之中。因此,象李老汉这样有子女,但已经分户的贫困户,不在少数。在核实贫困户家庭收入时,因子女赡养费属于家庭收入,绝大多数贫困户能够如实申报子女赡养费,但也不排除瞒报现象。纵观子女赡养费缴纳情况,不给赡养费的子女还真的大有人在,这在司法调解案例中,屡见不鲜,在这次精准扶贫过程中,也暴露无遗。
父母成了“贫困户”,作为有条件、有能力、有实力的子女,本应伸出温暖的双手,在资金上给予接济才是,但很遗憾。有的子女不如帮扶人,帮扶人能够做到定期到贫困户家中嘘寒问暖,送上节日慰问品、米面油和现金,有的子女却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甚至怂恿父母有困难找政府、找帮扶人,有的子女听说父母被评上贫困户,不但不觉得脸红,反而很惬意,炫耀当贫困户得到的诸多好处,觉得当贫困户很光彩。由此可见,有的贫困户子女的心灵扭曲到了一定程度,有损于做子女的道德底线,有损于千百年来传承的“孝道文化”。
“百善孝为先”这个理儿,应该人人皆知。从一个家庭成员来说,孝道,就是关爱父母长辈,对父母尽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孝道,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属于魂,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属于形。
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父母到了老年,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从经济物质上给予辅助,使他们吃穿住不愁,这是报答生育之恩的最低标准。如果连父母吃穿住最低标准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孝道?
当下,扶贫攻坚仍继续。一方面,基层干部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的理念与传统的“孝道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开来,开启那些贫困户子女冰冷而又麻木的心,唤醒那些有条件尽义务、担责任的贫困户子女,帮助其父母摆脱贫困的意识。一方面,贫困户的子女,要自觉地在这场扶贫攻坚战役中,将自己摆进去,不当旁观者,成为冲锋陷阵的战士,最低要攻破自己父母这个贫困户的堡垒,让自己的父母彻底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我们坚信,通过政府、帮扶人、本人、家人、社会等各方面的齐心努力,所有贫困户的帽子必将被撇进汪洋大海,挺胸阔步奔向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