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近些年GDP增长速度落后于全国、全省乃至周边地区的残酷现实,恩施州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没有生产的发展,不可能有生活的宽裕和村容的整洁。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摆在首位,把农民增收作为落脚点。
一、访过清江源头,走过长江之滨,追寻“金建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探讨恩施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记者感觉到农民增收问题依然困惑着不少干部群众,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让他们感觉任重道远。
专家指出,服务业为主导的时代尚未来临,传统农业由于分散粗放经营,受自然环境制约、科技含量低、市场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等因素影响,不可能强州富民。
农民增收,这个沉重的话题,牵挂着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心。
利川市副市长郭益超说,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最终结果。政府要统筹规划,避免重复性建设,在分步实施时不能急功近利。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民营企业反哺农业时,政府要整合社会力量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民增收上有所作为。
一批基层干部说,建设新农村,确定发展哪个产业难度大,决策一旦失误,受害的是老百姓。乡村干部因为难以把握市场,难以为农民建立起增收的长效机制。他们认为,农民要富起来,最终要依靠产业发展。现在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行资金捆绑投入,每个村不过40万元,而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可谓微乎其微,许多村的产业还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尝到甜头的鹤峰县太平乡村民感叹:乡镇没有工业,百姓难以真正致富。老百姓最怕在农村建设中搞面子工程,应付上级的检查。
建始县松树坪村是全州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村党支部书记李万朝说:“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为新农村勾画了蓝图。现在的关键是,帮老百姓找票子。没有票子,农民生活就不好过,他们也就不会相信你,也就没有积极性,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农民如何挣到票子?不少村组干部和农民无法掩饰其苦恼:“人均亩把地,填饱肚皮没得说,但要想富裕还真不容易。”除了种烟种茶养猪挣些钱外,就是出去打工。
建设新农村,增收成为全州广大农村最热门的话题。在这个越来越令人关注的话题中,我们看到了追求新生活的希望,看到了农民增收门路正在拓宽。来自实践的答案升华到理性的层面,指导着新的实践:新农村诱人的画卷,正激动着人们的心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多予少取放活”,采取综合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已成为全州干部群众的共识。
二、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表明,今年国家将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以及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四管齐下”解决增收难题。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也是全州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作为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恩施州,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正在开始显现,具有恩施特色的增收路子已给农民带来巨大实惠。
三夏时节,记者走访湖北华龙村茶叶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时,发现全州数十万农民在企业的带动下,正持续增收,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帮助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华龙村茶叶公司每年付给农民的鲜叶款就达8000万元,10万茶农平均年增收800元。湖北长友现代农业股份公司在贫困村建基地4980亩,辐射建基地2.34万亩,每年为近2万户农民增加现金收入2696元,其中5300多户农民在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脱贫致富。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上去了,农产品转化增值、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巴东代县长龙世洪一语诠释抓产业支撑的厚重内涵。
全州已走出了一条依赖本地农业发展食品加工业的路子。目前,全州有与特色农产品基地相关的骨干龙头企业30多家,龙头企业资产总额5.66亿元,销售收入3.33亿元,利润总额1804万元。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成为我州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州各县市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实现增值增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实现增效增收。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建始县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协会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鼓励引导和支持发展各种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到目前,全县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个,成员总数达6120人,带动周边农户24500户。去年这些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总量12万吨,实现销售总收入13000万元,盈利5200万元,成员人平增收3000元。
发展新产业是各类农村新经济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产业的支撑,新经济组织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各地的干部和农民越来越认识到,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或区域特色产业,根据产业布局和商品流向,形成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支撑,市场建设与基地建设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必将为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奠定坚实基础,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
在增加非农产业收入上,全州各地都作了积极地探索。推动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城集中。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兴镇富民。
在深入采访调查时,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县市正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进一步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全州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力度加大,改善一大批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
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产业州,其具体目标是:着力建成1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100万亩优质烟茶基地、100万亩中药材基地和100万亩优质特色蔬菜基地。基础产业的不断发展,将有力地支撑农民持续增收。具有恩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正在我们脚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