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9月7日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接连发生5.7级、5.6级地震。 截至9月10日9时,据云南省民政厅统计,全省共有81人死亡;6600余间房屋倒塌,严重损坏12.2万间,一般损坏30.8万间;以往认为房屋毁损、人员伤亡可能是大震造成的,而这次是在抗震设防7度地区发生与设防烈度大致相当的地震,却出现重大损失,说明了中国乡村抗震设防偏低以至缺失的普遍性问题。
9月12日,彝良县城通往乔山乡的路上,一名村民提着生活用品从塌方区跑过。他身后的山体正在往下落碎石。
防灾不仅是意识的改变,更应是投入的增加。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乡镇全面设防的时机已经到来
9月7日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接连发生5.7级、5.6级地震。
截至9月10日9时,据云南省民政厅统计,全省共有81人死亡;6600余间房屋倒塌,严重损坏12.2万间,一般损坏30.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5.1亿元。
“这是小震成灾,小震大灾”,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减灾委员会副主任苏经宇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以往认为房屋毁损、人员伤亡可能是大震造成的,而这次是在抗震设防7度地区发生与设防烈度大致相当的地震,却出现重大损失,说明了中国乡村抗震设防偏低以至缺失的普遍性问题。
乡镇全面实施设防之机
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中国大陆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广大农村与乡镇。统计显示,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几乎都和房屋破坏有关。
“不仅是小地震(5级左右的常遇地震),台风也常常造成大损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葛学礼告诉本刊记者。
四川盐源5.0级、甘肃岷县5.2级、云南鲁甸5.1级和5.0级地震,都造成了人员伤亡和房屋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2006年8月台风“桑美”正面袭击浙江省苍南县,因建筑物倒塌死亡153人,倒塌房屋20310间,严重损坏45469间,直接经济损失91.24亿元。
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建筑的抗灾设防制度也是在向大自然的残酷学习中建立起来的。
虽然之前有“59规范”(1959年提出的抗震设计规范草案)、“64规范”、“74规范”,但这些规范都处于“试用”与“草案”阶段,并未在实践中实行。
1976年唐山地震后,中国第一部有关建筑抗震的强制性标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1978年实施,这是“74规范”根据海城、唐山地震经验修改的结果。之后城市建筑开始正规的抗震设计与施工,老旧房屋大多进行了抗震加固,这使城市抗震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而限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认识,地震发生的周期与不确定性,中国广大乡村仍然处于不安全的状态。
“防灾不仅是意识的改变,更需要在经济上进行投入。”苏经宇说,“国家经济实力也是影响抗震水平的重要因素,中国从过去的保卫‘四大’(大水库、大城市、电站与交通系统),到唐山地震后实行强制性的‘78规范’,汶川震后全社会抗震意识的普遍提高,今天乡镇全面实施抗震设防的时机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