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近日,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主题采访活动,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启动,主题采访活动持续到2018年1月底。在全国开展“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主题采访活动,是新闻战线进一步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要实践。从今天起,以及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新媒体同步开设专栏,陆续刊发记者分赴各地进行蹲点调研和行进式采访后撰写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黄浦江畔的红色律动
——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党建引领治理创新纪实
记者李朝民 雍敏
上海黄浦区有个名叫五里桥的街道,习近平同志曾三次到此视察。
一个平常无奇的街道,为何让总书记如此关注?答案就在“党建”二字。
黄浦区是党的一大会址所在地,五里桥街道是上海基层党建的老典型,也是上海党建的一张名片,曾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
五里桥街道曾是江南制造总局所在地,现有党组织182个、党员6157名。在上海基层工作中探索出不少好经验,社区党建“4+1”工作法(组团式服务、民主化管理、区域化支撑、群众性评议和工作保障机制)就发源于此。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便到五里桥街道调研基层党建工作,对社区党建新体制、社区治理创新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继续做好上海的党建标杆。”五里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沈永兵说,“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党建引领下,五里桥街道已从昔日的“棚户地区”变迁为如今的“宜居社区”、从旧时的“江南制造”演变为如今的“江南智造”、从“世博场馆所在地”发展为如今的“南部滨江商务区”,宛如一颗巨型美钻镶嵌在黄浦江畔。
“4+1”工作法激活社区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
五里桥街道的社区党建“4+1”工作法,就是一个创新,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在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中最生动、最全面的一个体现。
近年来,五里桥街道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文件精神,不断深化和拓展“4+1”工作法的内涵和外延,着力推动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共治与自治,让党员群众获得更加精准有效的服务。
——开展组团式服务。以250户为基本单位,将整个街道划分成127个服务群众责任区,广泛动员区域内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骨干力量,组建127支服务团队,深入辖区居民家庭摸清情况、了解诉求,提供一对一服务。坚持党组织负责人带头走访,发挥驻区单位党员、志愿者和园区白领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共同联系服务群众。
——推行民主化管理。建立责任区、居民区、街道“三站式”上下联动的群众诉求回应解决平台。深化“三会”制度(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探索形成了前“三会”制度(议题征询会、民主恳谈会、监督合议会)。前“三会”制度在基层协商民主中进一步明确了协商内容、拓展了协商形式、规范了协商程序、提升了协商的实效性,切实解决了基层自治中“谁来自治”“自治什么”“如何自治”“提升成效”的问题,成为推进基层自治的重要抓手。
——做强区域化支撑。整合社区居委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力量,引导各类党建资源和社会力量投向社区。同时,进一步推动区域化党建、“两新”党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居民区党建“三建融合”,推进和美街区建设,搭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枢纽平台,推动形成了“机制共建、义务共担、资源共享、服务共推”的共建共治格局。
——实行群众性评议。通过意见征询、承诺公示和群众评议3个主要流程,将评议贯穿于工作始终,让居民群众对街道社区工作打分,并将评议结果向群众公示,是对街道社区工作最有效的触动,目前已建立起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工作评价及反馈机制。新增对社区公共议题推进落实情况评议,将机关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情况纳入评议内容,将评议结果作为年终考核、创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强化队伍、阵地和经费三大保障,突出“班长工程”建设,制定实施《居民区书记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书记工作室”,组建党建督导团;每年为各居委会投入45万元用于开展党组织服务群众、居民自治等工作。同时,还加强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创建了12个“益空间”党建(群团)服务站,初步形成了“一中心多站点”的党建服务体系。
党建引领打造和美街区
“三区联动”的思路源于多次“头脑风暴”。通过多次调研、论证,五里桥街道党工委进一步提出依托园区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从绿色生态入手,推动园区、居民区、校区融合联动,进而推进街道和美发展的理念。
在和美街区建设方面,五里桥街道可谓大投入、大气力、大手笔,跑出了“加速度”。具体而言,就是推进“和”系列与“美”系列项目建设。
“和”系列由社区党委牵头,依托“益空间”党群服务站,围绕街区人文软环境提升展开,以文明街区创建、邻里点建设、错时互助停车、图书换绿植、居民自治微创投、“七彩楼组”建设等为重点,形成以党建引领为特色的街区共治自治项目,打造熟人社区,增进街区和谐度。
“美”系列由行政党组牵头,聚焦街区面貌硬环境美化,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五违”专项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等为重点,大力推动街区设施增配、临街围墙美化等建设项目,提升街区美化度。
记者步入紫荆新苑中心花园,一座粉刷一新的白色拱形***映入眼帘。***两端是两座欧式白色圆顶凉亭,在古树藤蔓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其实,在修复之前,***顶上的横梁,水泥已剥落,钢筋***在外,存在安全隐患。
怎么办?小区居民经过商量,在“紫荆议题征询会”上提出了改造***的愿望。后来,紫荆花园***的改造工程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且召开了听证会,大家觉得修旧如旧比较符合小区的实际情况,最后表决通过改造方案。
这项由居民自发提出的改造工程,到底由谁埋单?紫荆党总支、新途健康促进社和点赞网联合发起了“给他创造一个邻里花园”的众筹项目,一经上线,大家踊跃参与众筹。历经两月,经过4170人的点赞,成功筹集到20854元。
改造资金有了,于是***悄然变身。***原貌修复后,最高兴的莫过于社区里的老年人了,在敞亮的新***里,会会老朋友,认认新邻居,心情很舒畅。
专家认为,紫荆居民区党总支通过“三会”制度与众筹方式相结合,充分激发居民的自治意识,调动居民参与自治的热情,是一个党建引领、社区自治、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的鲜活案例。
如今,和美街区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不但社区治理合力显著增强,而且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志愿服务贴近群众需求
在五里桥街道斜士居民区,活跃着一支特别的志愿服务团队,她们叫志愿妈妈团。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生活、心理等问题,志愿妈妈团像慈母一样,走进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使得他们和上海人家庭的孩子一样,拥有快乐、温馨、健康的生活环境。
志愿妈妈团的一名负责人说,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上海建设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成长也成为一个社会难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志愿妈妈团已作出了有益探索。
志愿妈妈团,只是五里桥街道志愿服务的一个侧面。在这里,类似的公益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数不胜数。朱旭明是五里桥街道的一名年轻人。不过,在公益服务的舞台上,这名“80后”的“IT男”已经是“老志愿者”了。
“我2008年来五里桥街道创业,当时就每周五、周六、周日为社区低保户家庭的学生义务补课,从此就一直把公益服务做下去了。”朱旭明现在把更多的身心扑到公益上去了。
“我们通过党建引领社区的志愿服务,借助区域化党建整合社区和辖区单位的资源,让园区单位、社区居民都参与进来,在志愿服务中完成社区自治。”沈永兵说,志愿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丰富着居民的生活。
据悉,五里桥街道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推出了“双向认领”机制,建立资源和需求项目清单,让街道和区域单位对双方的资源和需求一目了然:一个“白领午餐地图”解决辖区内白领中午就餐难的问题、由多家驻区单位认领的“爱?助飞未来”等项目已累计爱心助学数千人次……
截至目前,五里桥街道有注册志愿者10274人,党员志愿者比例达到40%。近三年来,党员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3.9万人次,为民办实事2300件。
“党员志愿者发挥作用非常明显,很多白领党员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做公益活动,同行者越来越多。”沈永兵表示,“我们的志愿服务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成体系、循环式的,爱的奉献形成了闭环。”
短评
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
五里桥街道之所以能成为上海基层党建的老典型,主要是因为其全面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无论是从“4+1”工作法、和美街区建设,还是志愿服务,都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紧跟时代脚步,与时俱进运用一些新内容、新方法、新载体、新机制,拓展新时代党建工作空间,有效激发基层党建的内生动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里桥街道的成功实践,最大的启示意义在于:要想搞好基层工作,必须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压力、合力抓落实。一句话,只要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就坚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