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双阳河北岸的依安县依龙镇,活跃着一支深受百姓喜欢和爱戴的民间艺术团体,他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不仅将欢乐送给了观众,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也在演出中,绽放出精彩人生,这支业余民间演出团体,就是双阳红文化大院的演员们。
双阳红文化大院前身是一支以活动筋骨、锻炼身体为目的的依龙镇老年秧歌队,成立于2005年。当时,依龙镇小城镇内的一些不愿参与打麻将、玩扑克、家长理短闲聊天式的生活方式中度人生的中老年人,自发地组织起来,组建秧歌队,每天傍晚,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翩翩起舞,好不惬意。
2011年,依龙镇按照本镇撤屯并村集中建设农民公寓楼的“丰林模式”,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工程,130多栋农民公寓楼拔地而起,随即,农村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演出大舞台建设和镇文化站演播厅建设工程相继竣工,搭建了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营造了开展文艺演出的平台。依龙镇老年秧歌队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将秧歌队更名为依龙镇双阳红艺术团,在继续扭秧歌、跳广场舞的同时,开始排练文艺节目,将一台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搬上舞台。到目前,已经坚持6年不间断给百姓送上一道道文化大餐。
近3年,特别成立文化大院以来,双阳红文化大院依托双阳红艺术团成员的功底,由小到大,“夕阳”与“朝阳”有机结合,其团队人数达50多人,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12岁。平时,每当傍晚,他们都穿着整齐而又富有时代特色的服装,全部集聚到文化大院,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或扭秧歌、或做健身操、或跳广场舞,自娱自乐。每当重大节日前夕,他们都不辞辛苦,赶排精心策划的文艺节目,年年从元旦举办新年演唱会开始,春节、元宵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九·九”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在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等特殊日子里,也把滨彩纷呈的文化大餐端给热情的观众。
双阳红文化大院在开展文艺活动中,坚持走排练演出优秀曲目与自编自演相结合道路。他们主动挖掘农村文艺人,精心创作,编演的小品《婆媳之间》、快板书《精准扶贫争五星》、《中国梦》、三句半《赞家乡》和碟子舞《党旗更鲜艳》等十多个节目,脍炙人口。近3年,每年演出场次都在12场次以上,每场观众人数都超百人。2017年正月十六傍晚,依安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给依龙镇安排了一场“结对子、种文化”专场演出,双阳红文化大院的演员们捧给观众3个精彩节目,赢得阵阵掌声。组织文化大院演职人员6次参加县举办的素质提升培训班,参加2次竞技比赛,全部获奖。
由于双阳红文化大院坚持开展活动,大院所在地小城镇内的学府盛苑社区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社区。社区负责人说:“自从有了文化大院,我们社区的容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打麻将的人少了,看书的人多了,平时说闲话的人少了,奋发向上的人多了,造脏的人少了,讲卫生、爱护环境的人多了,这都是文化大院的功劳啊。”
原先患有腿疼毛病,严重时,不敢走路、今年花甲之年的于斌,由于坚持经常在双阳红文化大院参加活动,不断活动筋骨,再附以药物治疗,腿疼的毛病好了,其心情更好了。
双阳红文化大院负责人金凤云还充分发挥自己剪纸高超技艺,带出一个15人参与的民间剪纸团体,不断推出新的剪纸作品,与文化大院开展文艺活动有机衔接,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文化大院活动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设屋舍街道,更要提升文化素质。过去提倡的文化下乡以“送文化”为主,初衷是好的,但送的文化产品“千村一面”,让居民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双阳红文化大院植根于农村,知居民之所需,懂居民之所爱,居民因此而乐于参加。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双阳红文化大院契合了这种转变,有效疏通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末梢”,打通了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