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有山有水,林业也较为发达,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眼下,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济宁市存在零散分布、不成规模;资金和技术匮乏;农民意识严重滞后三个大问题。使得本来起步较早的林下经济,一直没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没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出更多的贡献。
记者在林下经济发展比较先进的广西进行多方采访,希望能够找出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林下经济生态循环模式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们刚又投资了1500万元建了具有千头经产母猪规模的种猪场和年出栏两万头优质型商品猪养殖基地各一处,都是林下放养。”7月8日,济宁市南阳湖农场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如今,该农场林下经济产亩产收入已达到5300元,效益非常可观。
近年来,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进行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在各地受青睐,不仅催热了“林下经济”这一关键词,也涌现出了广西模式这样可资借鉴的样本。
近日,记者通过在广西连日来的采访发现,广西林下经济并非完全仰仗“八山一水一田”的先天优势。那么,赢在细节的广西林下经济在跨越地域差异后,究竟能为济宁提供怎样的借鉴?
猪能变“牛”,鹅也化“凤”
“山林里养的陆川猪,售价比普通生猪高出近两倍,养一头顶三头。”谈起卖出牛价的陆川猪,广西省玉林市陆川县陆川猪养殖协会副会长丘勇乐得合不拢嘴。
“除了进食和夜晚睡觉,生猪都在树林里撒欢。夏天不怕热,冬天能活动,在树林里、草丛中,猪可以进食野草、昆虫等天然食物,从源头上保障了食料的健康。”丘勇说,“这里看不见污水,闻不到臭气,桉树林有了猪群"施肥"和"松土",轮伐期从4年缩短为3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以2010年为例,陆川县养猪业产值高达61.2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526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5274元,年均增长15.85%,陆川猪也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而全县2万多亩的陆川猪规模养殖产业,成为该县重要的龙头产业。
猪能变“牛”,鹅也化“凤”。在广西省玉林市容县都峤山下,有一群“外来户”朗德鹅格外惹眼。它们身形健硕,不以肉质取胜,而以肥肝闻名遐迩。
为深度开发广西鹅肥肝产业项目,容县与世界大型种鹅育种集团法国古尔蒙公司合作,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法国朗德鹅孵化和养殖基地、鹅肥肝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目前基地朗德鹅存栏量已经超过5万羽,达产后预计年存栏商品鹅100万羽,年产鹅肝800吨、副产品1万吨,大白鹅嫣然化身为飞上枝头的“金凤凰”。
与林下养猪的模式相同,高处的桉树林、近处的绿甜草、矮处的山涧泉,为朗德鹅提供了适宜生长原生态“安乐窝”。而在桉树林边环种的甜草,既能为鹅提供食料,又有利于水土保持。林下放养将自然资源充分利用了起来,用更遵循自然规律的方式让农民赚了个盆满钵满。
其实,“林禽”、“林畜”模式只不过是广西林下经济的缩影。如今,特色的林下经济正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发展。2011年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林下经济产值145亿元,经济总量和综合效益在全国处“领跑”地位。
赢在细节的“蝴蝶效应”
“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三大区域、四大类型、八大模式的发展格局,显露出再造广西大农业的趋势。”广西林业厅分管林下经济工作的副厅长韦纯良告诉记者。
为充分发挥各地的自然优势,广西林业部门通过不断丰富林下经济内涵、拓宽发展空间的方式摸索着新的发展路径。而已经成型的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林下旅游四大类型,和涵盖林药、林菌、林花、林草、林禽、林蜂、林下藤芒加工、林下休闲游的八大模式便是见证。
钦州市钦廉林场林下种草,配合畜牧养殖。一亩桉树林下种植的牧草,可喂养4只羊或一头牛,有效解决了过去林畜争地、放牧伤林的矛盾;北海市合浦县常乐镇的林下金花茶种植,带动当地农民大力发展“珍贵树+金花茶”的种植模式,……广西各市县均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出了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林下经济发展路子。
与此同时,广西不仅注重林下经济的多元发展,还在做大、做强品牌上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不论是广西林业的整体品牌,还是各地的林下产品品牌,“一县一产业”、“一乡一名品”成为真实写照,而由此形成的林下经济优势产业带和产业集中区也逐渐展露雏形。像忻城金银花、金秀绞股蓝、大瑶山甜茶、马山黑山羊、容县霞烟鸡、环江菜牛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大都源于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
为实现林下经济的规模化效益,早在2010年10月,广西就出台了全国第一个以省级政府名义印发的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文件《关于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鼓励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空前。去年,全区各级财政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达到3.5亿元,仅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的资金就有1.5亿元。
“突出典型示范,突出龙头带动,突出产业特色,突出产品标准,突出品牌打造,每一个细节都是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广西林业厅厅长陈秋华表示,广西林下经济遍地开花,得益于各地细致入微的工作,正是基于此掀起了广西林下经济规模发展的蝴蝶效应。
广西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拿济宁和广西来比较,两地气候、土壤等"先天条件"确实存在很大差异。”广西师范学院教授、农林专家谢彩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对林下经济的推动方面却没有必然的地域差别,对广西而言,真正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也恰恰是政策层面的内容。”
记者了解到,济宁早在2003年就提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起步较早,经过几年摸索,谋求生态和经济的复合效益的林下经济在济宁绽放出一些成果,林下种植中草药、食用菌;林下养殖禽畜等模式纷纷涌现,甚至一些地方开发了像林下蝎子、水貂养殖等特色养殖。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广西模式不谋而合,然而,两地相形之下,济宁林下经济真正做出规模效益,打出响亮品牌的却并不多。
“济宁的林下经济存在零散分布、不成规模;资金和技术匮乏;农民意识严重滞后三个大问题。”济宁市林业局科技产业科副科长张忠镇表示,要实现突破,广西的一些做法确实值得借鉴。他还告诉记者,“最难解决的就是规模化问题,林下经济的科技含量较高,投入的成本和存在的风险也就相对较大,零散的农户无力承担相应的成本与风险,这成为一大制约因素,没有规模就无法形成产业,无法形成产业,林下经济就很难赚钱。”
在济宁,目前也不乏林下经济发展的典型经验,像嘉祥的锦德珍禽养殖有限公司,专门饲养孔雀、火鸡、鸵鸟等珍稀禽类,年销售收入逾500万元;金乡县的华源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主要养殖各种鹅类,2010年也引入了朗德鹅,企业效益颇为丰厚。然而,这些企业的注册资本大都在500万元以上,过高的门槛使零散农户很难参与到林下经济项目中。
为破解林下经济发展的这一瓶颈,济宁市加大林下种养奖励力度,对林下经济大户或企业给予1000万元以上的补助资金;并积极申请省级项目计划,在2010年就争取到了“林下高校种植养殖模式产业示范推广项目”100万的资金,在中区、汶上、泗水、兖州等地设立了林下种养殖基地。
“下一步,我们要学习广西经验,在扶持大型林下经济企业和大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同时,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扭转农民"树下种养找麻烦还不赚钱"的认识误区,不断扩大林下种植养殖的规模,向规模要效益。”张忠镇说,“同时,要继续培养一批像济宁百日鸡、汶上芦花鸡一样的明星产品,彻底改变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科技含量高的林下经济体系,实现济宁林下经济的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