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英正在吹哨喂养草丛鸡
“嘘——嘘——”每天早上,李方英都会站在碾子沟坎下吹起哨声,将盆中的玉米粒等杂粮,撒向从四周围上来的鸡群。
“早晚各喂一次,白天全部放养,晚上回鸡棚。”李方英边抛撒玉米粒,边对笔者说。
这些鸡不是什么名鸡,正是李方英饲养并注册商标形成品牌的“草丛鸡”。
为情返乡当“羊倌”
今年42岁的李方英,是永川区五间镇友胜村村民。2006年以前,她还是一个为了生计、四处漂泊的打工妹。
也许是老天故意捉弄李方英。历经多年奔波,李方英好不容易找到了挣钱的好门路,本想打拼出一片天地。2006年下半年,她的丈夫却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是一人在外继续打拼挣钱为丈夫治病,还是回家亲自照料?权衡再三,为了减轻心爱丈夫的病痛,要强的李方英当即决定辞职返乡。
返乡后的李方英闲不住,她发现家乡坡地多,山林茂盛,极适合搞养殖。农校毕业的李方英转念一想:如此好的生态条件,何不利用起来搞点养殖,自己当老板呢。
想法也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很快搭建起一座羊棚,买来的50只羊放进去后,李方英成了名符其实的“羊倌”。年出栏量最高时,近300头。几年下来,也算赚个盆钵满满。
“羊棚”改“鸡圈”成品牌
今年,在国家鼓励发展新型股份制合作社政策的影响下,李方英产生了与人合伙组建一个合作社的念头。咨询后发现,通过环评这一关,仅羊羊基础设施就需要再投入100万。这对李方英来说比较困难。
不轻言放弃的李方英,转念一想,何不将羊棚改为鸡圈,转移方向养草丛鸡?“现在人们非常注重养生,喜欢原生态食品,养草丛鸡恰好符合人们的餐饮胃口和观念。”
现在看来,正是李方英当初的一转念,不仅选择了一条成功路,还成就了一个品牌。
“羊棚改为双层,上面养鸡,下面掏鸡粪。”李方英很快将方案变成现实,鸡圈很快被改造成功。
2月中旬,李方英进购了第一批鸡苗,共2500只,至今已被商家订购所剩不足300只。“每只平均售价80元,除去成本,保守收入在10万元左右。”李方英说,这还不算鸡粪回收用作农田有机肥产生的效益。
眼前的经济收入并不是李方英的最终目的,“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必须形成品牌。”
4月20日,李方英的草丛家禽合作社成功通过工商部门核名,还接过养殖大户蔡道奎伸出的橄榄枝——转让“五间铺”商标,将草丛鸡做成了品牌。
与村民抱团发展
“要想走得更远,绝不能孤军奋战,而是与村民抱团发展。”李方英组建的合作社不仅富了自己,还惠及了蔡道奎、李文群、吕正凯等多位当地养殖大户。
蔡道奎说,我们这些养殖户们都有自己的分工,齐心协力壮大“五间铺”草丛鸡品牌。
“孵化—养殖—销售,都将全部纳入合作社,统一发展。”李方英告诉笔者,自7月起,已经有了自己的孵化房,还从外地引进更优质的鸡苗,进行改良提纯,提高鸡蛋氨基酸含量和鸡肉鲜嫩度。
友胜村党总书记黄顺秋说,如今,村民在李方英的带领下,正已草丛鸡等家禽养殖为主,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养殖模式,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