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商贸信息 > 致富信息 > “山芋疙瘩”变成“金蛋蛋” 返回首页

“山芋疙瘩”变成“金蛋蛋”

时间:2012-10-25 17:41来源: 未知作者:nmgbj收藏
    泗县河平村依靠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品牌化经营,将小山芋做成了大产业,谱写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今年山芋收成好得很。”9月26日,泗县大路口乡河平村老汉卢书龙在地里刨出一枚约5公斤的“山芋王”,如获至宝。望着全村青一色的山芋地,他兴奋地说:“亩产510公斤没问题,换作5年前亩产300公斤就了不得。农民热情高,土疙瘩变金蛋蛋。”
    在皖北农村,被唤作“秋后草”的山芋随处可见,过去常用于家畜喂养。10年前,村民开辟致富门路,把山芋熬糖卖出白糖的4倍价,山芋渣则卖给酒厂酿酒,就连山芋藤也打成饲料卖。在政府引导下,村民转型种淀粉含量高的山芋,引来各地粉丝企业纷纷抢购。“有老草饿不着老牛,有山芋饿不着老头,红芋蛋蛋是个宝,稀软香甜最养寿”,2005年以后,全村山芋种植面积扩大4倍,这句顺口溜不胫而走。
    不远处,几位农民调试农机具的场景吸引了记者。长期以来,村民手工种收,费时费力,使用新型山芋收获机后,生产效率提高10倍。经县、乡多次培训,村民还掌握了温床育苗、土地深松等科学种薯技术,山芋产量和质量年年提升。
记者来到农民陈敬然家的后院,两间巨型仓库引人注目,80多万公斤脱毒山芋贮存其中高温杀菌。说起这座“高温愈合种薯窖”,老陈感慨万千。山芋规模种植虽利于增产,但也造成品种退化、病害肆虐,村里许多山芋地一度绝收。后经农业部门大力推广,村里引进脱毒山芋,摆脱了病害纠缠。部分种植大户学习外地经验,建设“高温愈合种薯窖”,让山芋在制种期就隔离病菌,全村山芋自此进了“保险箱”。
    山芋加工是近年来村民增收新途径。在村民家中,记者看到了一种磨山芋机,它能将山芋磨成糊状,沉淀为淀粉。然而,加工中产生的大量废水,使这个村多年饱受污染之苦。现在,部分农民使用电动打粉机,实现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在陈敬然的加工作坊里,他舀起一瓢经机器过滤的水说:“煮一下就能饮用。”
如今,分散加工山芋的场面已不多见,村旁3家山芋加工企业揽下了这活。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下,村民按订单种植就能获益不菲。走进天隆薯业公司,记者目睹了山芋加工28道工序,土得掉渣的山芋上了流水线,不过10多分钟,就变身为剔透的粉丝粉条,生产车间也闻不到异味。贴上“薯根源”标牌的山芋制品远销东南亚。“今年我厂还要上马6条流水线,将带动更多农户增收。”公司负责人说。
    在小山芋华丽转身的同时,原本偏僻的小村庄也在美丽“蝶变”。沿宽阔的水泥路走进村民新居,映入眼帘的是粉墙黛瓦的徽派别墅,太阳能路灯、新式垃圾桶和雨污分离排水系统洋溢着都市气息,不远处的农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正在健身器材上游乐。“小区管委会”成员忙忙碌碌,为村民提供如同城里的物业服务。近年来,政府推进村庄整治,不仅复垦土地2000多亩,还建起一座功能完善的村民新居,富裕起来的村民们终于有了与经济收入相匹配的生活环境,个个其乐融融。
    “小小山芋是俺们的福星。现在,县里又开始实施山芋发展五年规划,大甜头还在后面呢!”卢书龙眼里充满了期待。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