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商贸信息 > 致富信息 > 家门口的葡萄大学 返回首页

家门口的葡萄大学

时间:2015-04-02 15:42来源: 未知作者:曲学峰收藏
  4个大棚 一年净赚20万没问题
  2月17日,腊月廿九,在20℃的大棚里,毛坨村村民孙春英正忙着为葡萄苗绑枝儿。她曾是村里最先种植葡萄的一批人,有着30多年的葡萄种植经验。但因为村里的土地严重盐碱化,最近几年她一直在外地的葡萄种植园做技术骨干。
  去年底,孙春英辞去工作,回村自己种葡萄。“一年工资6万元,每个月还有10天假,要不是看到村里葡萄种植前景好,还真不舍得辞这份工作。”孙春英说。现在的她担任村委副书记、妇女主任,也是首批尝试大棚葡萄的三户村民之一。
  “刚建了10亩地的大棚葡萄,前几天才把大棚的第二层塑料薄膜盖上。春节期间还要上肥、浇水、打杈,今年赚不赚钱就靠这一个月了。”说起种葡萄,孙春英打开了话匣子。
  去年,孙春英先盖了5个大棚,种了10亩地的葡萄,“大棚葡萄比露天葡萄早成熟1个多月,正好填补市场空白,卖价高很多。”第一年葡萄产量低,今年将迎来高产期,按照孙春英的估算,一个大棚能产7000斤葡萄,纯收入5万元左右,4个大棚一年纯赚20万元不成问题。
  村民家门口免费上大学
  放在七年前,毛坨村的光景可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叫毛坨村?就是因为之前远远地看去,村子周边都是白花花的盐坨子,就长几棵茅草,所以得了毛坨的名字。”村支书张玉亭说。
  由于土地盐碱化严重,种粮食不赚钱,从1984年开始,毛坨村6户村民开始在水坝子上种植葡萄,但因为没有技术,10年后村里的葡萄就被砍得所剩无几。“之前都是用自行车带着葡萄出去卖,碰到雨天路难走,葡萄就得烂掉,别提多闹心了。”孙春英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她骑自行车去河口城区卖葡萄,连人带车摔进泥沟里,“一车葡萄白瞎,回家就决定不种了。”
  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玉亭接触到青岛农业大学,这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抓住了这个机会。一年时间,他自费往返东营、青岛50多趟,这份执著换来了青岛农大的重视。
  当年10月,青岛农大成立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将第一批资源环境领域的专家派驻到毛坨村,开始基础性调研和试验研究。次年12月,双方合作共建东营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后又建成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现在村里最显眼的建筑,便是研究院的两栋小楼。
  “专家吃住在村里,我们村的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免费上大学。”张玉亭说。正因为这,孙春英重新看到了种葡萄的希望,她的大棚里有8个品种的葡萄,“大学教授帮着我们使用了改良土壤的新办法,投入少了,我种植的8种葡萄先做试验,看哪种最适合在我们这里生长,来年给村民做示范。”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