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白县果园村位于该县马鹿沟镇内,四面环山,风景秀丽,以前的果园村交通闭塞,生活条件差,人民生活水平较低。2006年吉林省政府下发《关于创建爱民固边模范村建设意见》后,马鹿沟边防派出所将果园村作为他们共建新农村的挂钩联系点。近10年的时间里,边防官兵始终坚持把驻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突破口,着眼改善民生,在“强基富民”上主动作为,广泛开展送致富信息和科普知识文化进万家活动,帮助农民改进种养殖模式,用实际行动增进与群众之间的感情。看着满山遍野活蹦乱跳的鸡仔,村民刘大鹏脸上露出了笑容:“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办生态养殖场,是边防民警给我创造了这个机会,帮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引导村民提供民俗服务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长白果园村民俗村”3A级旅游景区的发展投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到民俗村观光旅游。可由于村民经商意识淡薄,滞后的服务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很多游客享受不到吃农家饭,买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及土特产等民俗特色服务。特别是在旅游黄金周,很多游客找不到住处,只能在车里睡觉。针对这一情况,马鹿沟边防派出所在创建模范村活动中将果园村作为与政府共建新农村试点,努力为村民群众搭桥致富。通过对村民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摸底登记,民警村官鼓励村民把民族服饰、地方特产,鸭绿江边奇石卖给游客,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培训当地有文化的待业青年做导游,帮助民俗村内朝鲜族群众开餐厅、建旅馆,邀请游客群众到家中“住民居、吃风味”,感受民族特色生活,使果园村年接待游客增长到2万余人,增加了模范村旅游经济收入。
随着经济发展,游客群众对民俗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大,民俗村大部分朝鲜族村民有着能歌善舞传统,一些原生态的歌曲和舞蹈更是吸引着外来游客的目光。针对这一情况,派出所通过与镇党委政府一道对民间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引导村民打造彩排民族舞蹈、荡秋千、摔跤等民俗旅游娱乐活动,为游客群众提供民俗服务。如今的果园民俗村,被省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村”。
开办警营夜校免费教群众致富秘诀
长白地群众早年大多去靠打工谋生,辛苦攒钱准备回乡创业,但文化水平有限,信息渠道也不畅通,自主创业总是受阻。为进一步打造爱民固边模范村建设,当地边防派出所协调师资和场地问题,在派出所里为群众办一个“警营夜校”,每周定期邀请行家授课,并邀请辖区的致富“权威”实际操作,实现群众“点将”授课的期待。“夜校免费教技术,支部协会帮忙找销路,坐在家里得好处,种粮国家还给补助。”警官矫德峰还编了个夜校顺口溜,向村民介绍用途。
群众需要什么,“警营夜校”就教什么。种蔬菜、优质粮、果树、经济林木和养猪、牛、羊、鸡禽、鱼,“夜校”开办近2年来,分别迎来了水厂养殖专家、果树种植能手、家禽饲养农技人员等。有了技术,群众外出的少了,结合各自优势专心在家搞种养业的多了。辖区群众们纷纷利用农闲空余,凑在一起学习农业科技,启发发家思路。与此同时,边防民警建立“致富卡”,收集相关产业行家里手的联系方式分发给“夜校学员”,方便他们及时沟通。所长王林树感慨地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让农民们‘能’起来,让农民的口袋鼓得更加快速,让农村的美丽变得更有内涵。”
实施科技文化扶贫项目66个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与其他地区不同,长白县八道沟镇十一道沟村的大部分农户从前以种植苹果、葡萄、香瓜、西瓜等农作物为生,夏季农闲时就上山采些山货,生产效益不高。结合长白山地域特点,边防派出所与驻地党委、政府密切配合,请地方农业、林业、水产等部门派技术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专家和边防官兵一起深入边境村屯和养殖作业点,有针对性地为群众传授各种果树、农产品和海产品的种养技术和防虫、防病知识,在辖区群众集中的地方设立咨询点,广泛开展各种科技知识咨询服务,群众从此走上致富路。
十一道沟边防派出所还邀请专家举办农林新技术培训班,先后免费培训农户370人次,在网上“警民之家”设立创业信息共享平台,及时编发相关信息,帮农户找项目、筹资金,大力扶持农户因地制宜创业。在此基础上,他们帮助农户建起了10多个温室大棚,引导农户开发林下参、蘑菇、草莓、蓝莓、山野菜等新品种种植项目,使一批基干农户成为种植养殖专业户。现在的十一道沟沟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基地,地瓜干加工厂加工的地瓜干远销白山、长春等地,外来游客争相购买,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和集体经济收入。可观的收入更是鼓舞了村民们发家致富的信心,积极性大增,边防派出所民警还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向外帮助农户推广地瓜干产业,目前,该村年平均收入比普通村民高出1万余元;其中30多农户成了乡村致富带头人。
从“输血”扶贫到“造血”致富,近年来,吉林边防总队白山边防支队为改善边境一线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与各族群众在致富路上互帮互助,办起了“警营夜校”、“法律夜校”、“文化补习班”、建立了“爱民图书室”,先后为贫困村引进饮水、照明、修路等建设项目65个、发展生产项目150个、实施科技文化扶贫项目66个,协调白山市民委将2400万元,将用于模范村新建民房、改造危房、硬化村路等,开展爱民固边模范村建设,促进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