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3月8日0时讯(记者 李袅 刘艳)“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她,从餐厅服务员做到酒店经理,却回到农村创业重头开始;她,坐着摩托车驰骋在乡村路上,一心想的是扶贫;她,掌握了先进的蔬菜大棚技术,带领农民发展起产业。她们是2017年度重庆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是幸福的奋斗者,也是在美丽乡村绽放的一朵朵巾帼之花。
记者手记:和几位巾帼先锋聊天,会觉得她们就像小太阳一样带来能量。她们用自信、果敢、坚持,逐渐改变着村里的面貌。
魏先曼:从农村出来的姑娘大刀阔斧回乡创业
3月2日元宵节,一大早魏先曼就出发了,当天有两件“大事”要做。
“晚上我肯定赶不回来吃饭了。”语气稀松平常又略带歉意。
上午,在江北机场谈南川特产入驻T3航站楼,进展不错,她带着笑意步子迈得很大;万亩板栗村的事刚立项,下午她得回南川跟村民们讲政策,聊板栗林入股。跟无数个日子一样,为了公司发展她得争分夺秒。
37岁的魏先曼是重庆红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原本,她的生活可以过得更轻松安逸。2014年,辞去主城一家酒店总经理的高薪工作,她只身来到南川区河图镇骑坪村投身创业,尽管家里没有一人看好、支持这次创业。
“那时号召青年返乡创业,互联网+时代,我觉得这是不可错过的机遇。” 魏先曼成立重庆红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起连接城乡、服务农民的“淘乡村”农村电子商务平台。
过去,河图镇是有名的板栗之乡,但农民不懂销售,销路一直是个问题。魏先曼就利用原料充足的优势进行板栗加工,“收获板栗后,再进行深加工,比如这次准备入驻机场特产店的板栗酥,就是经过加工、统一包装后的产品。”
见板栗卖得不错,魏先曼又想,村里那么多农副产品,何不放在平台上卖?
上门收购贫困户出产的农副产品,魏先曼一直坚持价格高于当地市场价的10%。收购生猪时,贫困户家每头生猪还会补贴200元钱。同时,她还授权“淘乡村”平台拿出交易额的5‰,用作关爱困境儿童专项基金。
魏先曼说,自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农村有种特殊的感情。在企业可以生存的前提下,有些事是应该去做的。
凭着果断和眼光,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自2016年1月上线至今,“淘乡村”平台有了12个系列190多种农副产品,去年线上线下交易额突破2800万元,她又有了新的目标。
在回村的路上,魏先曼发了一条朋友圈:“半个月后,在T3航站楼多个特产专卖店,你将可以进去品鉴购买南川特产。”下一步,她希望做好线下推广,优选出大米、粮油、休闲食品进驻机场、车站、星级酒店。同时,打造万亩板栗村项目,实现产业振兴。她说,乡村振兴需要关注产业发展,让产业带动村民增收才是可以持续发展的路子。
从餐厅服务员到酒店经理,回到农村又重头再来,回想这些年的打拼经历,魏先曼感慨:“过程可能不容易,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越努力越幸运。”
陈学彬:扶贫路上这个“女汉子”有点拼
苍青色的起伏群山,一座叠一座,无穷无尽地延伸到遥远的天尽头,消失在云雾迷漫的深处。城口县天星村,位于县城双河乡西北部,从乡里出发到村上,弯弯曲曲的道路,坐摩托要走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2015年8月,受城口县委选派,陈学彬到天星村当驻村工作队员。
山路崎岖,出行全靠摩托车在山间穿梭。陈学彬还记得第一次进村的情景,“从山脚开始,搭载我的摩托一路颠簸,好几次我差点摔下来。我不敢多想,双手紧紧地拽着摩托的后架,等到达村里时,全身已僵硬、疼痛,下不了车,眼泪一下就出来了。”
“看到我这样子,村主任有些担心,怕我吃不下这份苦。”陈学彬知道,农村工作,迈开腿是第一步。
虽然心里对坐着摩托山间跑还很发怵,但她想了个办法:碰到急弯,就把眼睛闭上,不看到就没那么紧张。一次和村干部到农户家走访,乘坐的摩托车在山路上侧翻,她忍着疼痛,扶起摩托,又继续出发。一个月下来,陈学彬走遍了全村的农户,对每户家庭的基本情况有了了解。村民看在眼里,“这个女娃儿有点拼”。
陈学彬刚驻村时,正好是当地包包菜丰收的季节。天星村的包包菜生长海拔高、环保无公害,在周边很有名,但由于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很少有菜商愿意上山收购。
眼看着水灵灵的包包菜烂在地里,陈学彬心急如焚。为了帮村民销售蔬菜,她发动丈夫一起跑遍了县城的大小餐馆,还联系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县委党校,终于在大家努力下,滞销的包包菜全部卖完。
可这并不是长远的办法,在陈学彬牵线搭桥下,通过城口县委党校联系上当地一家农业公司,由企业统购包销,保障农户持续增产增收。
去年,陈学彬调到双河乡工作,但她心里仍惦记着天星村。8月包包菜成熟时,她跟着货车进村收包包菜,没想到进村道路因连日雨水,泥泞不堪,货车开不进去,陈学彬就在当地找来农用车,和村民一起把包包菜从地里搬到农用车上,再经农用车转运到货车上。那晚他们一直忙到凌晨一两点,装载包包菜2万斤。“当时只想着每一趟车可以多运点。”陈学彬笑着说,第二天吃饭,拿筷子手都在抖。
陈学彬做起事来不仅很“女汉子”,也很细心。走访中她发现,一部分村民有“等、靠、要”依赖思想。“这些归根结底体现在贫困群众的志向上。”对此,陈学彬也发挥党校教师特长,把村里“六好农户”的事迹,通过坝坝会,通俗易懂地讲给村民听,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人穷志不穷的理念,“都是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如今,坐着摩托车跑在乡村路上,陈学彬少了忐忑多了充实,干劲儿也更足了,“为乡村的一点一滴变化努力,这是我奋斗的动力和目标。”
杨媚:不愿跳“农门” 她用结婚钱盖大棚
“父母本希望我能跳出‘农门’,没想我高考时报了农业专业,毕业后到了农业公司上班,现在又回到农村。”5日,重庆荣昌区吴家镇双流村,村支书杨媚在蔬菜大棚里忙活。
2009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的杨媚进入潼南一家蔬菜企业,短短两年时间便成为技术主管,掌握了先进的蔬菜大棚技术。“我来自农村,我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更直接地服务农民。”2011年,杨媚辞掉高薪工作,通过考试,来到双流村担任村主任助理。
到了双流村,杨媚发现,当地种蔬菜的不少,但大都是传统的粗放型栽种方式:露天栽种,技术不高,效益也一般。她计划发动村民搞蔬菜大棚,提高蔬菜产值,但村民不相信她这个年轻女娃,“我们种菜的时间比你年龄都大,你懂撒子?”
没人肯建大棚,杨媚决定自己先建起来,“大棚有了收益,大伙儿自然就肯干了”。
2011年12月,杨媚和男友拿出原本用于结婚的钱,凑了12万元,建起8个标准化蔬菜大棚,栽种黄瓜、茄子、番茄。随后他们又用剩下的建筑材料,在大棚旁搭了个简易窝棚。为了不影响村里工作,每天早上6点过,杨媚就起床打理蔬菜,8点到单位上班,下班后又泡在大棚里。到黄瓜收获时,她和男友戴着头灯采摘,忙到凌晨一两点。
2012年3月,杨媚栽种的第一批黄瓜上市,卖到3.2元一斤。消息一传开,村民们都来讨经验。原来,按照当地的传统,黄瓜、茄子这样的蔬菜要等到三四月份天气转暖才能栽,但等到五六月份大批上市时,自然也少了竞争力,像黄瓜均价只能卖到每斤一元左右。
针对村民需求,杨媚在村里开办起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免费讲解栽种技术,还建立起田间学校,邀请市农科院专家下村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让村民更好地掌握现代农业种植方法。
在杨媚带动下,如今,双流村先后有近100户村民建起了500余亩蔬菜大棚。“每亩大棚蔬菜产值1.5万元,是露地种植的3倍以上。”杨媚告诉记者。
杨媚还带领合作社农户走生态农业之路,引导农民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绿色生产,先后培育申请了10多个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产品,目前还在申请绿色蔬菜认证。
2013年,杨媚和老公在大棚内举办了简单的婚礼,用来待客的都是自己大棚里种出的小番茄、小黄瓜。杨媚说,她热爱美丽乡村,愿做一个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三农人”,为乡村振兴奋斗。
全国首个以农牧业为特色的高新区花落荣昌 区委书记说:荣昌猪比荣昌人有名2018-03-07 18:01:58来源:华龙网0条评论
国务院批复同意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务院网站截图
华龙网3月7日17时30分讯(特派记者 徐焱 佘振芳 记者 王玮 王春光)重庆有个地方,这里的猪比这里的人有名——这个地方就是荣昌。荣昌猪闻名全国,今后,这里的猪更会不得了——今(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荣昌高新区)正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全国首个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这将给荣昌带来什么发展机遇?记者采访到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 特派记者 李文科摄
提起重庆荣昌,很多人便会脱口而出“荣昌猪”。荣昌猪是世界八大、中国三大优良地方猪种之一,是国际公认的宝贵猪种资源,荣昌猪以25.09亿元品牌价值位居全国地方猪品牌价值榜首。农业部批准的“中国畜牧科技论坛”每两年在荣昌举办一次,国家生猪交易市场覆盖全国,“全国畜牧看荣昌”逐渐成为共识。这次的全国两会上,曹清尧也不断推荐着“荣昌猪”这张名片,他多次提到:“荣昌猪比荣昌人出名。”这句话已在两会上传播开来。
此次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荣昌高新区前身为重庆荣昌工业园区,2002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6审核认定为省级开发区。2016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市级高新区,同年正式申报国家级高新区。
目前,荣昌高新区已入驻工业企业412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0家、科技型企业7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上市公司子公司9家、外资企业16家、获GMP认证企业21家,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个。
据了解,升级后的高新区定名为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为17.05平方公里,由五个区块组成,将实行现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
全国首个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花落荣昌。对荣昌来说,是利好的机遇,如何把握好这一机遇,促进荣昌的发展?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说,全国上百个高新区,但大部分都是搞工业的,而荣昌的这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第一个以农牧业为特色的高新区,这也是重庆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出高质量发展号召的精神。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接受华龙网记者专访 特派记者 李文科摄
曹清尧说,以前荣昌猪都是一家一户在养殖,增收能力不强,对三农问题解决力度不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用高新区、用工业的办法抓畜牧业,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畜牧业附加值,用园区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的农牧业高新区养猪卖猪不见猪。”曹清尧表示,荣昌高新区虽然以农牧业为特色,但也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荣昌是通过集约化的程度、高科技的办法和现代化的条件养猪卖猪,同时今后还要带动周边其他省、西部乃至全国养猪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研发新的技术,带动兽医、兽药、饲料、畜牧机械等第二产业。
曹清尧还告诉记者,荣昌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也正在申请,获批后也要建起来,把生猪营销、销售和服务搞起来,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这就符合了十九大的要求,把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落到了实处。
“中国是养猪大国,不是养猪强国,中国一年要消费7亿头猪,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进口的,因为国外养殖规模和数字化程度高。”曹清尧坦言,以前养殖业是挨家挨户,面源污染严重,通过建设现代化智能化的大型养猪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荣昌现在就有这样的先进猪场,猪吃食堂、住楼房、有保健、能洗澡,根据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饲料配方,小猪吃什么,公猪母猪吃什么都不一样。“曹清尧满怀信心地说,未来荣昌也要发展这样的大数据智能化养猪场,养猪大国变为养猪强国,“把猪粮稳天下的牌打到我们自己手里”。
据介绍,荣昌生猪交易市场已建成2年,生猪买全国卖全国,去年实现了370亿元的交易额,全国10%的猪都是在荣昌销售的,还设立了生猪价格指数,对于生猪的价格,荣昌有话语权。未来荣昌要把养殖和销售做起来,也把猪的一系列产品做起来,比如猪的精细分割销售等。此外,虽然荣昌高新区以农牧业为特色,但也有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和陶瓷工业等三大产业,从而以农牧为特色,实现了三产融合。
曹清尧透露,今年1月22日,荣昌就开展了招商引资会,当时就有十七家企业签了合同,“在批复文件里面,国务院针对园区也提了很多要求,荣昌未来一定要落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