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商贸信息 > 致富信息 > 渝北麻柳村: “自然农法”修复生态 村民吃上“旅游饭” 返回首页

渝北麻柳村: “自然农法”修复生态 村民吃上“旅游饭”

时间:2018-05-07 18:26来源: 中国农业信息网作者:佚名收藏

  农作物不耕不作,撒下种子后任其自然生长;杂草只剪不除,尊重自然生态的平衡,杜绝化肥农药……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渝北区石船镇麻柳村时,没想到一块“杂草丛生”、到处坡坡坎坎的地方,竟是一片农场!时下,正值农作物春播时节,该农场场主秦国新正忙着修埂、翻田、播种。他说,自己采取的这种特殊的农业生产方式叫做“自然农法”。

  自然改土让土壤恢复健康

  事实上,早在1935年,日本专家就曾提出“自然农法”概念,它讲究无为而治,信赖自然的调节,复原自然农耕方式。而目前,“自然农法”在韩国、澳洲等地应用较为成功,在我国尚属于探索阶段。

  “没有化肥、农药的辅助,土壤便成了收成的第一保障。”秦国新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他本是西南大学的博士,2013年,带着一个田园梦,他和妻子双双辞职,到麻柳村当起“职业农民”。

  过去,麻柳村一带受污染影响,土壤肥力下降,板结严重。秦国新将土地流转后,进行的第一件事便是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方法很多,许多地方会用化学改良剂,人为地改变土壤酸碱度,注入缺失的营养。但自然农法中,土壤改良却是以最自然的方式,使土壤恢复健康。”秦国新告诉重庆日报记者。

  他首先引入大功率挖掘机,把平地改成坡地,便于沥水排污;又将杂草、锯木面、石谷子等天然物质埋入土壤,恢复土壤多样性、去除化学污染残留。

  村民们不理解,在背后悄悄议论。“种庄稼,平地最好使,到处坡坡坎坎,怎么除草施肥。”面对各种质疑,秦国新并没有反驳。

  等土质稍微恢复,秦国新开始大面积种植豆科植物。“豆科植物是天然的土壤改良剂。”秦国新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其根部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游离态氮变成化合态氮,当根瘤菌破裂后,氮化合物就留在土壤中,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

  减少人为干预让作物自由生长

  土壤一改就是两年,虽然没有经济回报,但秦国新能明显感觉到,土质的改善让农作物越来越茁壮。

  而秦国新还干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农作物播种后,他既不中耕,也不除草,只让其自由生长。

  “传统农业认为中耕能消灭杂草,疏松土壤,促进硝化作用,释放有效氮。但在‘自然农法’看来,中耕所促进的土壤硝化作用只不过是自我消耗。中耕一时是能起到松土透气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却破坏了表土结构,加剧了水土流失。耕锄越勤,则土粒越细,孔隙越少,土壤越板结。”秦国新告诉重庆日报记者。

  在农场,他种植了水稻、豆类、葡萄、枇杷、时令蔬菜等300种农作物,它们与杂草互相竞争,形成一个健康的生物圈。

  “所谓不除草论,换句话说就是杂草有用论。”秦国新说,事实上,草根深扎到土壤中,能使土壤变得疏松,根系死亡后又增加了土壤腐殖质,促进了微生物的繁殖,它是土壤不可缺少的有机体。

  起初,村民们不能理解,背地里都称他为“傻子”,可几年过去了,农场的作物茁壮生长,鸡、鸭、猪、羊随处跑动,村民们在这里又找回了童年乡村的模样。

  不施化肥农药收获意外惊喜

  除了不耕地、不除草,施化肥、打农药更是秦国新坚决杜绝的事情。“事实上,我连农家肥都几乎不用。”秦国新强调说,“地球表面的岩石,经风雨的作用形成土壤,土壤中栖息着微生物,能使杂草丛生,巨木繁茂,健康的土壤本就自带养分,人为的施肥只是拔苗助长。”

  在采访中,重庆日报记者发现农场东北角有一块草莓地,与普通的温室草莓不同,这里的草莓全是露地栽培,以稻草代替地膜。

  “这个月,草莓就要成熟了,稻草能起到抑制杂草、保水保肥的作用,与地膜相比能真正做到无污染,这种生态草莓种植法在全国都不多见。”秦国新蹲下身,认真查看草莓长势。

  让重庆日报记者不解的是,草莓容易长虫,在大棚种植中,农户会在挂果前喷施一次农药,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但秦国新的草莓,虽然未施药,依旧长势喜人。原来,按照“自然农法”理论,只要土壤环境足够健康,病虫害并不需要人为治理,害虫会与天敌搏斗,害虫之间也会互相“厮杀”,最后形成自然选择的结果,达到生态的平衡。

  “虽然‘不耕不作’的生产方式看似比较极端,但确实能让‘受伤’的土地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修养。”石船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余静是“自然农法”的忠实“粉丝”。2015年夏季,她在麻柳村第一次发现了***的身影,而更令她惊喜的是,此后几年,村里的***竟越来越多。“***是土壤的生物指示灯,只有好的土壤才能孕育它们。”余静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目前,在国内***密度能恢复到麻柳村这种水平的农业生产区并不多见。”

  忽明忽暗的***吸引了大批城里人前来观赏,也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今年45岁的方玲是土生土长的麻柳村人,2013年,她开办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可因为特色不足、缺乏“耍事”,农家乐生意总是差强人意。而如今,每年夏季,到麻柳村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生意也逐渐火爆起来。方玲告重庆日报诉记者,去年生意最好时,她一天就接待了300多名游客。

  借助“***”这股东风,目前,麻柳村共开办了四家农家乐。许多游客临走前还会向村民购买农特产品,这也让过去村民家滞销的土鸡土鸭供不应求。

  “尝到了增收甜头,这几年,村民们保护生态的意识逐渐增强。一些村民还主动上门,向秦国新请教‘自然农法’。”石船镇相关负责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借助自然农场这一资源,举办“***”观赏节、农耕节等活动,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