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若企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不高,园区将拒绝其进入。”5月26日,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局长刘成军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入驻新疆的知名企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领军企业)达350余家,随着这些大企业的进驻,新疆工业园区招商的底气也越来越足,招商工作逐渐由“引资”向“选资”转变。
“引资”已成过去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疆内几乎所有的工业园区招商都由“引资”变为“选资”,而“选资”的第一前提就是向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说“不”。
由于地处偏远,配套设施不足,和田地区招商局副局长明安卫坦言,该地区的招商存在一定难度。“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坚决地将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拒之门外。”他说。
和田地区招商引资“大小通吃”的时代已经过去,因为该地区生态脆弱,现在不打好生态环保基础,以后治理难度会更大。
“伊宁工业园入驻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资要达到项目总投资的5%,个别项目必须达到10%以上,企业数量也在总量范围内进行控制。”伊宁市经协办主任杨巍炜说,在招商工作中,伊宁工业园更加注重结合当地环保、旅游文化及民生建设需要。
除了环保因素,对于新疆大多数工业园区来说,招商“选资”的另一原因是合理利用土地。杨巍炜告诉记者,虽然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伊宁市土地有限,建设用地紧缺,招商必然从“引资”转向“选资”。
作为首府,乌鲁木齐也曾因发展心切和要求不高的门槛,使土地快速告罄。乌鲁木齐米东区副区长杨继勇说,以前招商引资任务重,为了完成招商任务,招商部门尽量满足企业要求,有些企业拿了地两三年不动工,还有一些污染及能耗高的企业被引入,造成了污染及资源浪费。“那些拿了地几年不动工的企业,我们现在要强行收回土地,而污染大的企业则再不会出现在米东区了。”杨继勇说。
“选资”门槛渐高
从拒绝污染及高能耗的“五小企业”,到要求项目达到环评标准和一定投资强度,再到根据园区产业定位进行选商,要求项目有科技含量及高新技术产业方向,直至招大商、强商,新疆各工业园区的“选资”门槛不断提高。
据悉,乌鲁木齐米东区招商选资已实现制度化,项目进驻严格执行“两审一决策”:一审由国土、规划、环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项目办提出初审意见,二审是针对企业报批的土地面积进行土地会审,根据国家产业容积率拿出合理用地面积审批意见;一决策是项目上区常务会议决策再报批上级部门。
近两年,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和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实行“区政合一”,对数千家驻区企业进行“无地招商”在已经入驻的企业上下功夫,把新的高科技项目“嫁接”到企业身上,或者让企业增加投入、增资扩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腾笼换鸟”将一些效益不好,不符合园区现在产业发展战略的企业给予适当补偿后请出去或者用腾出的土地来吸引效益比更高、更符合发展规则的企业入驻;“兵地融合”与兵团相关单位联手,将兵地两种体制融合,共同招商开发土地。
现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和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等国家级园区,已将目光投向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高科技企业等,招“大商”、“强商”,发展总部经济、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等,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煤电化工、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不断提升园区产业水平。
此外,目前疆内几乎所有工业园区,都依据当地资源优势,确定了产业发展方向。如和田地区确定了建材、能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构筑石化工业园、棉纺工业园、高载能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等。
后续服务很重要
2011年,全区招商工作重点已经发生从“以招商为主”向“招商和服务并重”的战略性转变。今年,在对口援疆、产业转移、区域合作等各种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众多企业纷至沓来。然而,被“选”进园区的企业也在考量各园区招商后续服务是否跟得上?
5月25日,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公司项目投资大,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所以非常顺利入驻了。可园区所提供的服务却很一般,甚至达不到承诺的“三通一平”配套。无奈之下,企业只能自己花钱解决用水、甚至用电问题,无形中加大了投资额度,还影响建设及生产。还有入驻企业曾反映,一些园区办理相关手续的速度太慢;因园区远离市区,企业员工交通问题难以解决等困难。
如何解决实际困难,提供优质的后续服务,让这些“选”入园区的企业预期发展,也慢慢成为各地招商部门着重考虑的问题。
杨巍炜坦言,“选资”专业性更强,同时对园区服务要求也更高。他认为,让入驻企业在本地最大限度地茁壮成长,地区经济得以发展提高是招商引资最大的意义所在。
记者从自治区经协办获悉,今年,自治区确定全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10亿元,较上年增长28%,同时要求全疆招商部门创新和提升招商服务,在留住企业的同时,推动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