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5现代农业新兴产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成功举办。同时,还召开了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第四次会员大会,选举了新一届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此次会议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全面推进国务院“两权”重大改革和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 以习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战略重要论述为指导,充分依托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和社团组织,将农业产业链、创新链、专利池的延伸、转化作用不断放大,大力发展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中药农业、文化创意等新兴涉农产业,加强企业主体作用,突出产学研结合。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创新“三农”金融服务。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创新创业与民生改善等方面的作用,积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提供融资平台。
构建学术平台,引导产融对接
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信军强调,本届论坛以“新农业、新技术、新金融、新文化”为主题,主要围绕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服务、新农业新技术交流与合作、成果转化与市场开发、中小涉农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开拓了农业科技与金融创新对接,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各界人士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等目标,针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中药农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推动生态金融、惠农金融;加快产融对接,推进资本市场服务现代农业等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
搞好农村金融服务 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
“搞农业的人不懂金融、搞金融的人懂农业农村的不多”,国务院参事刘志仁同志提出了农村金融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整理发展不尽如人意,整体表现为组织、金融供给不足。一方面,广大农民组织程度不高,农村合作组织整体作用不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潜力未充分挖掘;另一方面,虽然政策银行、商业银行出台很多农村金融政策,但整体限制多、帮助少。刘志仁认为如何推进农村金融,特别是搞好农村金融服务,是实现十三五农业农村目标实现的重要课题。
“信用不对称是我国农业企业融资存在的最大问题。”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研究员邹平座如是说。金融的基础是信用,信用的基础是产权。邹平座认为,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合理定位应加速,释放农村土地的证券化、信用化潜力。今明两年,我国将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出台包括土地的流转,土地资产的证券化、信用化和金融产品化等方面政策。通过基金模式、证券化模式、信用债券模式、互联网模式等手段,按照各地优势和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试点工作。
六大新引擎助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会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所长黄汉权提出,文化旅游产业、生物与健康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与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互联网新业态是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发展的六大新引擎,即到2020年,六大引擎产业产业规模合计将达到60-80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0-25%。此外,新材料产业、新型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现代物流、绿色农业等产业也将呈现较快增长势头。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领导、专家到会讲话;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财科所、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包商银行、国联证券、爱建证券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及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的近200位涉农企业家参加了此届论坛。
本届论坛的顺利召开,通过构建社会学术平台,整合人才、科技、资本优势资源,开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境界,拓宽了科技领域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和学术交往,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