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招商引资 > 新闻动态 > 我的产业我做主 返回首页

我的产业我做主

时间:2017-12-12 08:24来源: 中国农业信息网作者:收藏

  记者张振中

  “趁着天晴,赶快晾晒红薯干,广州的客户一次性要1000斤,等着要货呢。”11月27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五盖山镇狮子口村,贫困户谷秀英正熟练地晾晒红薯干,她今年仅靠卖红薯干收入就有6万元。

  昔日的“猪饲料”摇身一变,成了山区农民的致富“软黄金”,狮子口村种植加工红薯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

  “我们合作社今年一共种了360亩高山皇菊,将菊花卖给公司毛收入有140多万元。”扶塘村种菊大户廖小茂算了一笔账。

  通过生态种植高山菊,使原来的荒山变成了现在的“金山”。依靠“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直接带动7个高寒山区123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3568名贫困户从中受益,占到了全区贫困人口的1/3。

  一块红著干带动一个村脱贫致富,一个扶贫模式撬动1/3的贫困人口从中受益,14个省、市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在苏仙现象的“背后”,是“一村一品”脱贫行动在贫困村的落地生根,是中央产业扶贫政策在地方的开花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郴州出口加工区党工委书记、苏仙区委书记袁卫祥认为,总书记精准出了考题,基层就要精准作答。发展什么?要发展产业;靠谁来发展产业?就是要依靠贫困户成为产业扶贫的主导,培育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从而让贫困户实实在在、真真切切脱贫奔小康。

  不让贫困对象被边缘化,让贫困户成为扶贫的主体

  “扶富不扶贫、扶农不扶贫,这是某些地方出现的一些产业扶贫怪现象。”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认为,产业扶贫中的突出问题是产业发展中贫困对象被边缘化,一些真正的贫困户并没有享受到政策。

  苏仙区在2015年就成为湖南20个全面小康达标县区之一;但同时,该区至今还有12个省级贫困村11189名贫困人口,其中10个村位于高山地区,山区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像我们这样的区情,不能富了城区,穷了山区;不能因为实现了全面小康,就忘记了还有1万余名贫困兄弟。”苏仙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志红感慨地说。他认为,要针对贫困户这个主体,结合山区贫困村的实际,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贫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此,要从政策、资金、考核3个方面着手:政策围绕贫困户来制订,资金真正跟着贫困户走,考核依据贫困户的受益程度来评判。

  “省、市级贫困村以村为单位每村按每年100万元的标准统筹,其中60%用于发展扶贫产业。”这样的政策导向明确了资金投向的重点是产业扶贫。

  “一项产业如果覆盖不了更多的贫困户,一个模式如果带动不了更多的贫困户脱贫,那么贫困户就可能在产业扶贫中被边缘化。”苏仙区农业局局长李维阳如此认为。

  一个普通的红薯要担当起这个重任。在五盖山镇狮子口村、小坌村、等农村,由于地处山区,干旱小雨,稻谷不好种,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红薯。“在2010前,红薯只能用来饱肚子,早就了吃惯了米饭、吃出了个性的外地女性不愿意嫁到我们村里来,那时30岁以上的单身汉就有96个。”狮子口村村主任陈必雄说。

  贫困户单身汉要脱单,红薯的做法就要“脱单”。2012年,在郴州市、苏仙区农业局的帮扶下,狮子口村成立了山口洞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的还是红薯,但做法不一样了,经过加工,传统红薯饭变成了吃休闲红薯干。

  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到红薯种植加工产业中来,仅在狮子口村,有54户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占到了合作社入社农户的7成,贫困户名副其实成为合作社产业扶贫的主体。截至目前,五盖山镇有281户1164名贫困户依靠红薯产业户均增收1.5万元。通过这条红薯产业链,全区至少1/10的贫困人口将脱贫致富。

  不让贫困人口犯慵懒症,让贫困户成为脱贫的主角

  “精准脱贫,政府可以引导,但不能包办,从产业选择到项目实施到都要让贫困户唱好自己的调,这样,贫困人口就不会犯慵懒症,不一味等靠要。”在李志红看来,进入到扶贫的攻坚阶段,关键是要调动贫困户积极主动参与产业发展,让自己成为脱贫的主角。

  从一贫如洗到率先脱贫,残疾人曹先良是励志的脱贫主角。

  家在狮子口村的曹先良是属于典型的因残致贫,早些年在打工一次事故中,曹先良的右手手指全部被截断,不得已回来务农,日子过得紧巴巴。

  面对这样的贫困户,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最合适?是政府指定还是贫困户自己选定,苏仙区选择了后者。相关部门为其提供了5万元的无息小额信贷和众多的产业项目实地观摩机会。一番考察比较之下,

  曹先良想到狮子口村海拔高、山头宽,适合养羊。由于他勤学好问,很快掌握了山羊养殖技术,种羊成活率达100%。

  黑山羊性格好动,擅长在深山中攀爬。手部残疾的曹先良攀爬困难,每次都是被羊群远远地抛在后面。有时黑山羊走丢了,曹先良只能一边学羊叫,一边在杂草灌木中摸索寻找,摔倒受伤时有发生。

  “尽管我每天都要付出比平常人更多的艰辛劳动,但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致富,生活过得才踏实!”曹先良笑呵呵地说。2016年他的收入就达到4万元,摘除了贫困户的帽子。

  不把贫困户当成局外人,让贫困户成为收益的主人

  “谢谢你们关心,看得起我们啦。”贫困户王大娘说的这句话至今还印在袁卫祥的脑海中。“我们做的一点小事都让群众‘看得起’,我们更不能辜负群众的‘看得起’,要让群众看得起我们,关键是脱贫的成果要让贫困户看得见、摸得着、有获得感,让贫困户成为收益的主人。”

  一条鱼能给贫困户带来什么收益?良田镇菜岭村的贫困户黄永胜用养殖禾花鱼的实践带给你答案。

  在良田镇菜岭村,农户都喜欢在稻田里散养点鱼,但这样的冷水米、稻花鱼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给贫困户带来多少收益。黄永胜2013年以前无奈到外面去打零工,因为没有技术,每个月打工就1000多元。2013年,通过参加苏仙区扶贫办组织的培训,经过“洗脑”的黄永胜决定再次下田。

  2013年,他回家开始种田养禾花鱼,尝到了甜头的他第二年成立了菜岭优质稻禾花鱼专业合作社。发展到如今,这条“禾花鱼”不仅让黄永胜自己在2016年脱贫,而且还给贫困户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收益:一是种养的田地全部流转自贫困户的承包地,租金每亩高达700元;二是禾花鱼鲜鱼、干鱼收购价分别高达40元/斤、280元/斤;禾花鱼鱼苗市场价23元/斤,但贫困户的鱼苗由政府以15-18元/斤的价格出资购买、免费发放。

  不仅如此,菜岭等5个村通过发展5800亩“稻+鱼”,一年可收获优质稻谷550多万斤、禾花鱼16.2万斤,带动1352名贫困户人均增收2500余元。

  近几年禾花鱼市场稳定,贫困户收益也因此稳定,但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项目都能时刻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市场有起浮,但市场的风险特别是企业运行的亏损不能让贫困户来承担。

  新民村是省级贫困村,2016年,苏仙区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引进莲山庄园到这里建设果蔬基地,引导贫困户种植洋葱等蔬果。由庄园先行垫付种植成本,莲山庄园不仅免费向贫困户提供种苗、肥料,还免费派技术人员定期上门指导,并以每斤1元的保护价上门收购洋葱,这比市场同类回收价高出两倍。

  “在征求贫困户同意的基础上,2000元/人的委托帮扶资金投给公司实行委托帮扶,不论公司是否盈利,都向贫困人口支付12%保底分红。”苏仙区财政局、苏仙区扶贫办对莲山庄园与187户贫困户签订的委托帮扶项目如此监管。即便贫困户退出后,可采取到公司务工等“固定收入模式”、自主经营等“经营收入模式”、重新入股等“资本收入模式”享受长期收益,从而达成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真正稳定、持续地获得收益。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