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秋收旺季,根据最近在农村中关于农机选购的调查报告显示,农民朋友在选购农机具时,普遍企盼农机生产厂家与经销商改进并创新销售服务方式。他们希望厂家与经销商能加强联系,保障好购机农户的利益。
一是培训服务。农业机械是一种性能比较复杂的商品,其中一个环节操作不当,便很难完成作业,加上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农机知识,仅靠一本《产品说明书》难以奏效。如能采用操作技能培训或现场操作示范的方式,让农民亲自动手操作,则不仅可以使农民买得放心,而且能使其用得舒心。
二是配套销售。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购置农机补贴力度,但农民购买一台大型农业机械,仍需支付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有的农机手说,购买农机需配套服务的内容很多,厂家与经销商应多拓展思路,除了希望配套足够的易损备件外,农业机械保险、农机加油优惠卡及《交通安全须知》、《农机维修与保养》、《农机手手册》等,也是他们所需要的。
三是分期付款。虽然这几年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但一下子花那么多钱购买大型农业机械,有些农民仍力不从心。如果能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让农民先交一部分货款,抵押担保后先把农机提走,然后按合同逐年付清余款,不仅可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厂家还能扩大销售,同样得到利润回报。
四是以旧换新。目前农民手中老、旧农机具为数不少,这既影响农机作业效率和质量,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虽然部分农机可以旧换新,但有农民反映,老农机作价补偿标准太低,不能激发农民用旧农机换购新农机的积极性。因此,他们非常希望老、旧农机作价补偿标准能有所提高。这样既可加快老、旧农机报废更新进度,对扩大内需无疑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始发,农业生产也在改革开放中得到迅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也越来越彰显。到2012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7.17%,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21%,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服务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作业手段不断更新,服务形式不断提升。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四化”同步、美丽中国、美丽乡村,都跟农机化发展息息相关;城镇化发展、土地流转、家庭农场等发展模式,都包含了农机化的支撑元素;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短缺、农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越发严重,农机化生产方式日益成为农业的主要方式,传统体制下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革,很显然一家一户分散的作业方式已经严重背离发展的主渠道,农机社会化服务逐步成为农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式,也在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成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方式。
第一财经日报、博厚方略主办,农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下称“农银租赁”)联合主办,The Alta Group、《陆家嘴》杂志协办的“2013国际融资租赁论坛——融资租赁重塑装备制造业商业模式”9月24日在上海召开。此次论坛落地在上海这一国际金融中心和中国最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非常积极的时代意义。
中国的融资租赁市场正处于一个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前沿,加强与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是融资租赁行业获得专业优势的源头,伴随着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也是融资租赁国际化的重要路径。对于装备制造企业而言,融资租赁是服务转型和全球竞争的必备的基础设施,融资租赁也是提高定价能力、加快资金周转和保护信用评级有效的金融工具,融资租赁的作用远远不只是促销,融资租赁也因此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减少贸易摩擦的必备措施。
会上,沈阳机床集团和农银租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对融资租赁业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金融+信息”
在倡导和着重强调转型的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从过去完全靠销售产品的产业开始向以市场服务为依托的产业。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从机床产业的角度诠释了产业转型的趋势。机床工具行业被称为“工业母机”,印证了工业的发展。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连续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的机床消费国,高峰期在2011年达到260亿美元,用刀切的机床占了全球的一半,到2012年开始下滑。
“从机床工具行业来看,中国工业正在转型。”关锡友如是说。他认为,在中国所有产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亟须转型。他认为转型升级过程中,跨界集成是重点。
在产能过剩、市场饱和的情况下要用创新的方式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但创新光靠单一企业是做不到的,包括现在的苹果公司,不单纯是技术,还和金融、市场、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加之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终端营销成了争夺的焦点。因此,跨界的集成、充分的营销成为了产业人争夺的最重要焦点。
沈阳机床集团从2010年开始转型,从传统制造商转型成为工业服务商。这个过程实际非常艰难,主要难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和理念的转型,企业的资源配置要从以自己产品资源为配置过渡到以客户为配置,会挑战中国传统的权力观。二是技术升级的转型,沈阳机床以前的运动控制技术一直依赖于德国的西门子和日本的巴达克,6年前沈阳机床在上海开始做运动技术控制研发,经过6年的潜心研发,开发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运动控制技术。
“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技术将是未来制造技术最重要的方向。”关锡友如是称。
此外,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与金融有关。
关锡友称,中国的产业发展光靠自己肯定是不行的,金融好比血液,要流到任何器官。要想实现真正的产业转型和升级,金融对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最重要的支撑,除了这个有力的支撑之外还需要载体。所以,要想从传统制造商转向工业服务商,服务存量是核心,没有金融的力量做不到,没有网络没有技术也做不到。融资租赁可以按照用户的使用时间收取租金,会出现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对客户而言更加合理。特别期盼金融产业对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出最重要的贡献。
最佳契合点
一方面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在升级,另一方面是金融行业包括银行、租赁公司等也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而装备制造业和融资租赁的结合恰恰是这个转型最佳的契合点,也是现在大家在探索的一条道路。
“融资租赁业与装备制造业之间应该是互动的关系,而互动的基础就是产业升级中产生出来的金融需求。”农银租赁董事长高克勤称,产生的金融需求既是互动的基础,某种程度上也是下一步金融创新的最原始动力。
高克勤认为,下一步从升级的角度,至少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需求:
一是拓展目标市场方面会有共同的需求。下一步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对终端客户的重视和营销会产生新的需求,产业、企业在目标客户的营销当中需要在金融特别是融资租赁方面做配套服务,会产生双赢的效果。企业的运营模式会发生很大变化,产品、金融服务及其他相关服务来支撑的一个新的企业运营模式,新的运营模式下,企业的经营管理会全方位地延伸,也会带来新的服务内容。物流管理、营销管理、配套技术的支持服务、研发制造、再制造、二手市场等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也会带来研发、制造、维护二手市场等的变化,我们也要相应变化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的模式。这些方面金融行业或者融资租赁大有可为。
二是在新的产业经营模式下,必然会形成庞大的权益性资产,可能在企业环节,也可能在租赁公司环节。这些权益性资产应该要进入到租赁公司当中。
三是已经形成的庞大的权益性资产,需要进入金融市场当中,形成畅通的企业资产、金融公司资产和外部资产的循环。
目前我国虽然是世界电线电缆最大的生产国,大大小小缆企近万家,但九成以上的企业却为中小型企业,产品同质化、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品几乎是中低端线缆,因此能够生产防火电缆、机车车辆电缆、核电站电缆、加热电缆等特种电缆的厂家少之又少,占现有电线电缆制造企业总数还不足1%,导致特种电缆出现供给不足,大部分仍继续依赖进口。
高温电缆作为特种电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当前市场上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在高温电缆的基础上,国家相关计划中还设立对“高温超导输电”重大项目进行扶持。目前,据粗略统计,每年我国特种电缆产品的销售大概在400亿元左右,约占国内线缆市场总销售的30%左右,高温电缆需求旺盛。 今年以来,世界各国超导电缆项目研制成功并实现并网示范运行的消息此起彼伏。研究了20多年的“超导输电”终于进入了实用化阶段,预计商业运行将在5年内启动。
虽得到国家大力支持,但我国高温电缆的研制技术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新市场需求。同时预计到2020年全球超导应用的总市场将达2440亿美元,高温超导电缆约占5%的份额。
有专家分析认为,虽然我国在超导电力研发和应用都落后于美国,如果我们抓住机会大力发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超导电力规模有望达到9130亿美元,其中超导电缆约占55%。
目前世界上首条传输电流最大——载流能力达10千安的高温超导电缆,已在我国成功研制,这也是世界首条实现并网示范运行的高温超导直流电缆,标志着我国在大容量超导电缆研制方面再次取得新的突破,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此举引起了业内学界泰斗的高度重视。同时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等为首的专家咨询团认为,超导输电最大的特点就是传输容量大,损耗低,电流密度高,体积小,该条高温超导电缆将对中国乃至世界超导电缆技术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除高温超导电缆未来发展趋势打好外,还有多个领域的特种电缆需求将大大提高,如机车电缆的年平均需求将达到16万-20万千米;通信和信号电缆的需求也将达到7万-10万千米。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行,也为我国电线电缆行业赢得巨大市场,预测车辆用电缆的年需求将在3万千米左右,而交通通用信号电缆的年需求则在20000千米左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难看出我国电线电缆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电缆企业只有牢牢抓住这一良机,审时度势,排除恶性无序竞争,通过兼并重组,加大技术研发,深入高温超导电缆这一高科技线缆产业,才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我国在高温超导技术领域的水平,振兴我国电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