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3日起,本报《民主政治周刊》刊发“关注城管执法尴尬”的系列报道,引起了读者广泛关注。读者眼中的城管形象怎么样?城管执法究竟存在什么问题?读者又有哪些好的建议?我们收集、梳理了部分读者的观点,希望对破解城管执法尴尬有所帮助。
——编 者
百姓不满的是管理方式
有读者表示,个别城管暴力执法是导致群众不满的主要原因。谈到人们往往对城管有怨气时,读者普遍反映,大多数百姓不是对城管不满,而是对城管的执法方式不满。因此,有人建议:“在市区街道多开辟小市场,少收管理费,让小贩们都能合法经营,这样百姓都满意。”
“客观地讲,现在城管确实承担了大量工作,出了不少力,但问题也很多。其根源在于职能不够清晰,关键在于服务不到位。从管理转向服务,才能进一步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读者写出这样的文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部分读者更加趋向客观理性看待城管执法的尴尬。
相互体谅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在网络上,城管形象已经被妖魔化了,这种舆论的压力反过来限制了城管的正常执法,而城市的确需要他们。”不少读者开始意识到恶炒城管有可能引起的恶果。因此,有读者表示,各行各业都有正能量和“老鼠屎”,希望社会能正确看待城管。也有读者指出:“我们需要城管,希望大家既监督城管文明执法,也不要被个别利用人们同情心的小商贩所蒙蔽。”
也有读者认为,如果缺乏城管治理,小商小贩占道经营现象将更严重。有位读者说:“我记得几年前看过的新闻,武汉汉正街发生火灾,消防车到了,结果怎么也开不进去,一些人被活活烧死,从那时起我就觉得城市小摊贩占道经营的确不是件小事,所以我对城管的态度一直还比较理性。”
“软硬兼施”搞好城市管理
城市需要管理毋庸置疑,需要怎样的管理却值得思考。城管,该如何管?读者纷纷建言献策,主要集中在城管素质的提升、管理方式的柔化、整体形象的改变以及思维方式的转换等方面。有读者认为:“管理是‘硬手段’,服务是‘软手段’。在城市管理中,既要来‘硬’的,也要来‘软’的。‘软硬兼施’的城市管理工作才会更主动,赢得更多支持!”
“城管是社会管理的一个缩影,善于沟通、善于引导始终是管理的真谛。”有读者提出:“当务之急,是提高城管队伍素质,转变管理方式与态度;严格管理,不要动不动就把责任往‘临时工’、‘实习生’身上推。”
一个巴掌拍不响,也有读者从商贩文明素质的角度提出了看法。还有读者提醒,在城管问题上,不要动不动就和发达国家比,毕竟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比较多。有读者写道:“很多人说发达国家无城管,但要看到,大多数发达国家也没有非法占道、垃圾遍地扔的摊贩。无论什么人都应该依法经营,生活困难不是扰民阻街的理由。”
(《人民日报》2013年07月17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