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晓波
“现在,俺们已经彻底脱贫啦!去年,算上土地租金分红和务工工资,俺们家一共收入了5万多元。”调兵山市兀术街道施荒地村村民、72岁的刘长荣笑着说。他常年在村里的富农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零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老人还用积蓄买了养老保险,现在已经按月领取养老金了。
施荒地村地处采煤沉陷区,一直以来,村民多以种旱田为主,一年到头也收入不了几个钱。面对村里的特殊自然状况,村“两委”多次带领村民代表外出考察,最终把发展方向定位在成立合作社上,改旱田为水田。
2009年春,富农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目前全村608户村民的267公顷土地都入股合作社。“去年,合作社的水稻总产量达到两万余吨,纯收入1900多万元。”合作社理事长施立武说。
为促进贫困村民脱贫增收,村“两委”提出,合作社要优先雇用贫困村民入社打工,实现经济增收。据了解,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常年雇用本村30多位上了年纪或家庭困难的村民,每位村民通过入社打工年增收均超过万元。
如今,合作社实现了水稻育苗、插秧、收割全程机械化,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目前,合作社加工生产的“兵山大米”已成为辽宁省著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