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全省传承农耕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培训班在休宁县举行,这是全国省级层面上首次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研讨培训。会上,来自农业农业部、省农业厅、各县(市、区)农业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业内专家、学者现场参观了休宁泉水鱼、松萝茶等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情况,并就保护农耕文化“论剑”。“传承农耕文化要学会讲故事”
“发展乡村旅游,农耕文化是灵魂。 ”在乡村旅游重地休宁县县委书记卢邦生看来,传承好农耕文化,首先要学会讲故事。
“休宁的泉水鱼,从宋朝开始已经养了1000多年了,为什么现在养火了呢?这就是背后的故事令人震撼。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状元鱼王,就是梓坞村一个普通的农户汪长生,随意往鱼池里养一条鱼,一养就是50年,成为鱼状元。刚好他的孙子2011年高考中又成了休宁的理科状元。 ”同样的还有松萝茶,卢邦生接着介绍:“刚刚我们参观的松萝茶文化博物馆,有两罐特殊的古茶,就是1745年瑞典哥德堡号商船沉没后,被打捞上来时发现的乾隆年间出口的休宁松萝茶,在海底沉睡200多年,还有淡淡的茶香,这都是吸引游客的因子。 ”
同样让涡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昌元感触颇深的是,江苏高邮就凭着秦少游的两句绝唱,打造出了“少游故里”“爱情小镇”“文学福地”系列名片。 “我们北方虽有众多文化遗迹,但是没有开发利用好。 ”王昌元认为,还要继续加大对农耕旅游文化的重视,深度挖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回到老祖宗那里寻找智慧”
提及农耕文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农博馆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博导曹幸穗总会被人质疑:智慧农业、无人农场,农业都发展到这地步了,为什么还要保护农业遗产?难道还要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 “保护遗产并不是保护落后,而是要传承利用有益的因素。 ”曹幸穗表示,是要“回到老祖宗那里去寻找智慧。 ”
“比如现代农业过度追求高产,过多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环境污染,但是要用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发展中医农药,或者不同的作物交叉种植天然防虫,这就是传统农业对现代农业有益的促进。 ”曹幸穗说,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各地的农耕遗珍瑰宝,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对这些遗产要有敬畏之心、爱护之心。 ”
长期从事徽学研究的休宁县地方志与党史办主任汪顺生同样有深切感受。据他介绍,现散落于休宁民间的碑刻及摩崖石刻约200多块(处),其中有70多块都镌刻着禁止开垦种山、滥砍乱伐及毒鱼药鱼等方面内容。 “这就直观体现着徽州地区渔樵耕读的传统文化底蕴。 ”“让农耕文化活起来热起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今年,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新成立了乡村文化指导处。该处处长周峰介绍,扎实推进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首先要树立抓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在抓农耕文化的意识,开展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工作。其次,要指导建立农耕文化类主题博物馆联盟。此外,还要组织农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周峰表示,将推动形成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体系,明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原则、目标和重点措施,在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强化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
“星罗棋布的美丽乡村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同时,泊来文化也让乡土文化面临日趋消解、式微的尴尬。 ”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处处长郑久坤认为,美丽乡村铸魂,要注重散落于民间的农耕文化的挖掘与整理。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农耕文化类主题博物馆107个、村史馆189个。郑久坤介绍,我省将鼓励支持建设村史馆、农耕博物馆文化礼堂,打造乡村文化会客厅。同时开展“讲述村庄故事”和“发现农村阅读榜样”等活动,组织更多的民俗活动、农事节庆活动,让农耕文化活起来、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