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新农村 > 农村新房舍 > 青岛60年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及展望 返回首页

青岛60年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及展望

青岛60年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及展望

时间:2012-06-07 16:00来源: 未知作者:bianji66收藏
    青岛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县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0%。建国60年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农村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近年来,青岛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为载体,大力推进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和工农融合,走出了一***符合青岛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一、青岛市农村建设的成就
  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青岛市的生产总值即GDP只有2.87亿元。建国后随着生产能力的恢复和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蔬菜(不含果用瓜)总产量611.89万***,水果总产量80.68万***,肉类总产量51.54万***,牛、羊奶产量35.22万***,禽蛋总产量19.83万***,水产品总产量105.74万***。
  农业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建国前,青岛市农业生产水平一直很落后,农业生产靠手工***作,靠天吃饭。建国后,农业生产******得到改善,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改革开放后,青岛市政府不断增加农业投入,改造农田基本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农业综合能力显著提高。目前,青岛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8%,已跨入农机化高级阶段(70%即为高级阶段),比“九五”末期增加了16个百分点,处于全国、全省领先地位。。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几年国家***继出台和实施了减免农业税、小麦直补、农机和化肥补贴、提高和保障农民收入等各种利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8年青岛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509元,是1978年的58.3倍。在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农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1978年青岛市农村恩格尔系数高达59.3%,2008年青岛市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6.6%。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在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对郊区五市43个镇卫生院完成了重建、扩建和修缮任务。2008年青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青岛市政府在全面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取得显著成效,探索出的由市(区)、街道(镇)、村集体和个人四方共同缴费,政府能承受、群众能接受的保险办法,被称为农村养老保险“青岛模式”,在国家劳动保障部予以推广。目前,新制度在城阳、崂山、黄岛三区全面实施,32.5万农民参保,参保率95%;五市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达15.6万人,参保率达90%。该项制度的实施给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农村的生活质量提高,环境不断优化。到2008年青岛农村住房中钢筋砖木结构比重达到100%。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实现了村村通电,农村用电户比重达到100%;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100%,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了100%;农村安全卫生水(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农村的生活环境日益优美。2008年市级财政补助村庄“五化”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新增通油(水泥)路行政村1090个,行政村油(水泥)路通达率达到85%。农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6%。
  农民素质逐年提高。建国60年来,青岛市政府一直重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教育的投入连年增长。2006年青岛市本级财政补助5700万元,免除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三区五市5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受益,比国家规定的时间提前一年完成。青岛市还加大了对农民继续教育的培训。近3年来,青岛市累计培训各类农村劳动力近32万人。
  二、青岛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问题
  建国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给青岛市的农业、农村带来很大的变化,给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实惠。但是由于过去农村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太多,从当前的城乡发展差距来看,推动农村更快发展的任务还是***当艰巨的。由于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对青岛建设新农村也带来了诸多困难,青岛建设新农村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金的短缺制约新农村建设速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从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情况看,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要进行农村通自来水工程、道路的硬化、环境的绿化、美化、垃圾的集中处理等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青岛市财政每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与新农村建设速度对资金的要求***比,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要。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压力大。为落实中央、省***关扶持政策,市、县都有要配套***当的资金,但配套资金增长的速度往往超过了市、县财政每年增长的可用财力,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农民持续增收面临挑战。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扩散,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日益显现。2009年青岛市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显著加大,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在农业连续五年***收的基础上,靠增产来增收比较难;二是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现在农产品价格呈现出较大的下滑趋势,使由价格拉动增收的优势不复存在,靠农产品的价格上升来实现增收比较难;三是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大,靠外出打工赚钱来实现增收比较难。金融危机还直接导致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使得青岛以农产品出口为优势的出口市场遭受巨大打击,对农民工的需求下降。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这些因素的叠加影响,使得农民的收入增长面临挑战。
  落后村镇不富裕的现状是实践中的主要阻力。对于一些偏僻及交通不发达的村庄,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是农民普遍不富裕,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村普遍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改善投入不足;三是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四是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较差;五是农民增收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六是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七是村级集体经济***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这些经济落后的村庄会影响到青岛市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是实践中的主要阻力。
  三、青岛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展望
  建国60年,青岛市在农村建设中积累了经验,也为未来的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金融危机对青岛市加快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但中央和青岛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经济增长的措施。因此,青岛市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将会加快。
  惠农政策力度加大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保障。青岛市财政积极落实国家补贴政策,2008年市本级财政支持“三农”资金达到21.9亿元,比上年增长51.9%,投入规模和增幅均为历史之最。增加农业补贴,尤其是种粮补贴,能够直接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的消费,这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动力。2008年青岛市国内生产总值4436.18亿元,增长13.2%,使得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正在实施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将农村五市纳入城市发展大框架,不仅为城市扩张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提供了空间,也为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动力,从而会加快新农村的建设。
  确立的“四五”标准为建设新农村明确了目标。青岛市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五有、五通、五保、五化”目标,即村庄整体发展实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有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有方便舒适的人居环境、有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有民主高效的管理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五通”:村村通油(水泥)路、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通宽带网、通客运车;公共服务实现“五保”: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文化保障、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老人生活保障;村庄环境整治实现“五化”: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四五”标准的制定,为建设新农村确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利于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实施的“十项”工程将加速新农村的实现。青岛市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民生、深化农村改革三大主题,集中力量实施了十项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更好地改善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拓新路。将更快的建设农村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虽然青岛市建设新农村正在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但面对新的形势,青岛市要充分估计可能面临的困难,采取措施,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把它摆在优先位置。
  第二,扩展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青岛市政府已把农民增收、粮食增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今后关键是要落实扶持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措施。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特别要广泛扩展农民就业渠道,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第三,加强文明生态村建设,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征之一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而文明生态村建设正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尤其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逐步缩小城乡生存环境的差距。要通过大力开展镇村文明建设,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契机,在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倡导广大农民加快形成文明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观念。
  第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重点推进乡镇机构、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改革,激发农村活力。另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实践中推进农村各方面制度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