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推行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陋习
所谓陋习,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粗俗的、不文明的习惯或习俗。这些陋习,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向前发展,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引导农民群众摒弃这些陋习,从而在社会普遍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新风尚。笔者认为,目前在农村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陋习有如下一些:
一是打牌***比较盛行。农民在改革开放富裕后,虽然有了更充足的业余时间及自由空间,但却没有更加***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于是打牌成了很大一部分农民打发业余时间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农闲时,农村里打牌***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封建迷信思想比较盛行。有些地方花费大量钱财兴修庙宇供奉菩萨,有些家庭建屋要看风水,婚嫁丧葬要选日子,找对象要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生病不请医生而请“阴阳先生”治鬼,等等。在农村部分地区,封建迷信思想还很有市场,有些地方迷信之风大有愈演愈盛之势。
三是吃酒之风比较盛行。目前,红白喜事吃酒,已经成了农民沉重的经济负担,礼金也在逐渐攀升,从几十到几百甚至上千元不等。
四是婚事大***大办的现象比较盛行。如有的女方找对象要求男方买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房子要是新楼房。为了体面,有的家庭连盖房带娶媳妇要支出几万甚至十几万元。很多家庭***互攀比,结果是媳妇进门,债务沉沉。
五是语言、行为方式不够文明。邻里发生矛盾,往往破口大骂,恶言秽语,不堪入耳,严重者则大打出手。
六是没有养成文明卫生习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喝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随处可见等。
二、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是农民***神文化生活匮乏。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乡镇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活动中心普遍缺乏,乡镇文化辅导员等文化队伍严重不足。农民在业余时间没有什么文化活动来充实***神生活,***神上缺乏寄托、缺乏信仰。为了填补***神生活的空虚,有些人就只有靠打牌***来消磨时光;因为***神上缺乏寄托和信仰,有些人就开始迷信鬼神等虚幻的东西。
二是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对中国农村有着深刻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封建社会腐朽落后的思想在中国农村特别是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影响还大量存在。有些地方的封建迷信活动还有蔓延发展的趋势。
三是农民文化水平整体较低。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差近3年;在15至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13.47%,小学程度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36.62%。由于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农民的整体素质、生活目标与价值取向***对低下,对于一些是非曲直缺乏科学的判断,有些人行为处事也显得不够文明。
四是我国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对落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农民的生活水平***对较低,生产经营方式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对落后。落后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人们***对落后的一些生活方式和较为闭塞的思想。以厕所为例,有资料显示,我国60%以上的农民无标准厕所。长期以来,农村中的厕所主要以茅坑或者露天厕所的形式存在。此外,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民用柴烧火做饭,既浪费了生态资源,又不清洁。
五是受自身生活圈子的限制,容易产生短视、狭隘、自私的思想情绪。邻里之间、妯娌之间、村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容易为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闹纠纷,有的宗族与宗族之间还产生械斗。
六是思想***对保守,接受外界新生事物较慢。
三、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村陋习成因复杂,历史久远,要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必须依靠全社会的长期努力。笔者认为,在农村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应该从6句话24个字入手,即“发展经济”、“加大投入”、“积极引导”、“加快教育”、“大力宣传”、“重点整治”。
一要发展农村经济。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映经济。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的树立,本质上属于政治建设内容。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存在于农村的一些落后的生活方式也就有了改变的经济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就会逐渐打破原来闭塞局限的生活现状,逐渐摆脱原来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逐渐向文明、健康的新风尚转变。所以说,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就是农村经济建设。今年党中央出台***文***,决定从今年起对农民免收农业税,无疑会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地方政府,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抓住目前发展农业的大好时机,***踏实地,不断创新,扎扎实实抓好农业生产发展。
二要加大经济投入。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当落后,文化队伍人员***当匮乏。要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从而在农村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新风尚,需要国家加大经济投入。各级政府应该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并将其纳入城镇建设统一规划。通过建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如乡图书馆、文化站等),开辟农村文化活动的阵地,为农民积极搭建开展健康文化生活的平台。
三要政府积极引导。一是引导群众和文艺队伍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的时间,开展***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以澧县为例,有舞龙、舞狮、皮影戏、荆河戏、汉戏、花鼓戏等***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政府应通过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组织各种形式的文艺队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送文化下乡,送戏、送***到农村等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神文化食粮。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引导农民逐渐改变原来一有机会就去打牌***的不良生活方式,吸引农民把更多的***力投入到健康的娱乐活动上来。二是鼓励社会兴办文化事业。要研究和探索市场经济******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引导社会各种力量投入文化事业发展。通过建立多渠道、多主体投入、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发展机制,不断改善投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使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不断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四要加快农村教育。一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加强农村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只有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了,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才能提高,这***,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的树立才有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把农村教育事业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应该在学生中广泛树立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艰苦奋斗、辛勤劳动、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等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二是加快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培训。新时期的农民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对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追求目标和生产生活能力,逐渐改变过去那种容易满足、安于现状的思想追求,改变过去那种知识匮乏甚至愚昧无知、崇尚迷信的落后现状。国家和地方应该有一整套对农民的培训计划,要定期不定期组织农业专家、科技工作者到田间地头给农民传授农业知识,要办好农民夜校、农业技术推广学校,农民培训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
五要大力宣传。要以深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胡***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为主要内容,拓展和深化农村***神文明创建的内涵。通过开展文明村镇竞赛活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等形式,结合村民建房、老人赡养、子女教育、邻里互助、婚丧节俭、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内容,让群众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宣传形式上,也可多种多***。如通过开展“十星文明户”、“和谐家庭”、“和谐村组”评比活动,开展树立乡风文明“示范村”、“示范组”、“示范户”活动,给乡风文明的公民建立“公德榜”,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乡镇目标考核内容等形式,在农村营造树立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要重点整治。一是狠抓***整治工作。对于打牌***及“***”、“***”等非法活动要加强整治,严厉打击。二是狠抓封建迷信活动的整治工作。重点整治利用封建迷信活动骗钱害人的行为。三是提倡勤劳节俭的传统风尚,摒弃铺张浪费的不良之风。四是抓好环境整治工作,逐步改变农村卫生习惯。以“三清六改”作为整治的切入点,“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六改”即“改水”、“改路”、“改厕”、“改沟”、“改圈”、“改厨”。要着力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视***的农村新面貌。要加强乡镇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健康教育活动,抓好路、水、电、沼气等农村基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