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新农村 > 农村新风尚 > 电气村里油飘香 返回首页

电气村里油飘香

时间:2013-01-25 13:44来源: 作者:收藏
早就听说树尔湾村是青海省有名的“油坊村”,家家都有榨油坊,人人都是卖油郎。这次陪同《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国家电网报》记者前往树尔湾村采访,果然名不虚传。

  清晨,车子驶到树尔湾村委会门口,刚下车,一股浓浓的油香扑鼻而来,沁入心扉。迎接我们的是村支部书记贾文兴,六十多岁的人了,精神矍铄,身子那么硬朗,他自18岁就开始进村为民服务,是个老村干部了,提起树尔湾村的发展史,他滔滔不绝地讲起树尔湾村的发展过程。

  树尔湾村原来是个穷山沟,这里交通不便,土地较少,仅靠二分责任田难以走上富裕路。他们捞到的第一桶金还是在榨油坊上,那时村里仅有的两家榨油坊,为村民榨油赚取服务费而领先走在致富的大道上。有了他们的带头作用,村民们着眼于粮油加工业上,那些走在大伙前面的油坊主们,由于经营有方,管理有道,几年的打拼,现已成为资产上亿的富翁了。贾书记说现在村里资产上亿的有三家,千万元以上的有十几家,小洋楼比着盖,小汽车争着卖。

  “贾书记,是什么让你们走上富裕路,成为小康村的呢?”国家电网报记者张婷迫不及待地问道。

  “是电,就是我们村建成电气化村的原因。电气化孕育出了这些亿万富翁,还有哪些服务于农村的农电员工们,他们二十四小时为我们服务,为我们供电,使我们走上小康路。”支部书记越说越有劲了。

  原来,“两改一同价”政策未实施前,村里的榨油坊规模不是很大,一些人虽然尝到了以电生财、靠电致富的甜头,但由于电网比较薄弱,变压器容量有限,负荷发展受限,也制约了粮油加工业的发展。树尔湾村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始于1998年10月,令人瞩目的重大举措“两改一同价”工程正式启动,为了实现“同网同价”的电网改造战略,青海电力公司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农网改造,平安县公司紧紧抓住这一“德政工程”的有利契机,大力开展电网建设工作,根据省公司总体部署,农村电网改造全面铺开,将树尔湾村列为全省第一批电气化村进行大规模改造,结合当时油坊的发展规模,平安县供电公司为该村增加变压器的容量,将银光闪闪的低压线路布满村舍,四相线路架到家家户户门口,青海省电力公司“农村电气化建设村”现场会还在树尔湾村召开。改造后,电网的可靠性有了明显提高,供电可靠率达99.8%,供电半经和线损都有了大幅度降低,全县实现了同网同价。

  优越的供电资源,使当地村民找到了发财致富的机会,他们一家带是十家,十家带百家,2005年最火的时间,家庭榨油坊已经发展到100多家,他们从海西、海北收油菜籽拉运到平安,然后进行加工销售成品油,树尔湾村加工的食油走向西宁、西藏、兰州、西安等省市市场,树尔湾村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由于树尔湾村的规模生产,原有的电气设施远远达不到他们的需求,低电压、卡脖子现象凸显,这样,影响村民们的正常生产。2006年,省地供电企业又将该村列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村”,投资近百万元电力建设资金,铝线改架成绝缘导线,10米电杆改为12米和15米的电杆,同时,架设250KVA的变压器6台,用户的进户线全部更新。

  优越的供电环境,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赢得了村民的好评,他们榨油卖油,发财致富,成为全省颇有名气的“小康村”。

  贾文兴把我们带到一家榨油坊,只见一个长8米高六七米的台架上,按着一个大炒锅,油菜籽炒熟后流到榨油机里,三台榨油机并排,油料经过三台机器便成品,然后将榨出的油输入过滤器内过滤,主人贾忠海在忙着上料,他说他的这个油坊一年可加工油料300多万斤,年获利六七十万元。

  树尔湾人富裕了,依靠电力资源,开始向其他产业发展,有的搞房地产、有的搞铁件加工,他们说不论搞什么都离不开电,电助力我们走上富裕的道路。

  当谈及今后的打算时,老支书说:“将全村都要用电灶做饭,让大家使用电炊用具,不烧柴草,不用煤炭,倡议村民过低碳生活,还绿色蓝天。”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