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义县长埠镇近年来流行一种新风俗,村民做寿时不再按传统习惯给同村村民发毛毯、电饭锅、提水桶等纪念品,而是将钱直接捐给村民理事会,用于开展新农村建设。受益于这股新民风,该镇老下、南边、榨下等村小组的亮化、环卫等长效管理有声有色地开展了起来。
2012年,时年56岁的榨下村小组村民刘铁功苦于无钱开展村庄亮化,于是与另外5位同样未满60岁的村民协商,决定提前把自己做60大寿时用于购买分发给村民纪念品的4000元钱捐出来。6人对村民说,等自己60岁做寿时,就不再给大家买纪念品了。6个人的倡议得到了村民的响应,当年就有2个年满60岁的村民各捐出了4000元钱。随后的2013年、2014年,每年村里都有两三个人达到做寿的年纪,他们都按这种新做法,把钱捐到村民理事会。如今,榨下村进村道路亮了起来,村中巷道的路灯达到了平均2户一盏,一到夜晚灯火通明,同时理事会还请了一个村民专门负责巷道和晒谷场的卫生保洁。
“村民做寿时给大家发纪念品是风俗,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做的。榨下村有200多户1000多人,每年都有人做寿。大家今年添个脸盆、明年添个提水桶还比较实用,可要是一年一年地添下去,‘收礼’的村民也有负担了。”刘铁功说,“我们号召大家把这部分买东西的钱捐出来搞建设,村民都赞成。”
榨下村的民俗新风既给村民留下了“邻里一家亲”的情感出口,又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细流,以“一举”而获移风易俗和公益建设的“两得”。长埠镇党委书记张祖青说:“通过政府和村民多年的持续努力,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但‘一新一亮’后还要‘永新永亮’。榨下村的新民俗无疑是对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的有益探索。”
长埠镇于是有意识地引导9个村委会的132个村小组学习榨下村的新做法。他们在镇人大会上讲、在村组干部会上讲、在各种培训会上讲,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大会小会地宣传,并组织其他村小组干部、村民理事会成员到榨下村参观学习……渐渐地,榨下村的民俗新风星火燎原,全镇村小组争相效仿。乙房、岗脑、沈家、下梅、上桥、下桥、七房等村小组的进村道路和村内巷道,如今已和榨下村一样,亮了,也净了。
今年清明节,回家扫墓的60岁村民杨建斌把太阳能路灯的安装人员带到了老下村小组。半个月后,10盏总价近3万元的太阳能路灯立在了村前的门塘边,给村中老少创造了一个夜晚跳舞的好去处。杨建斌说,农民做寿发纪念品,一边是发东西的人竞相攀比,另一边是领东西的人挑肥拣瘦,两头不讨好,民风反而坏了。现在把“发东西”改成“搞建设”,既治了农村的不良风气,又给大家切切实实办了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