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科学发展观 开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新篇章
洪湖市环境保护局 陈行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同时提出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重大战略,建设仙洪新农村试验区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我市农村环境主要污染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一)水环境污染现状
洪湖是全国七大淡水湖之一,是省内第一大淡水湖泊,洪湖境内湖泊星罗、河渠如织、池塘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几年来,市政府对农村水环境的保护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大湖拆围、河道清淤、改水改厕等实际行动有效的遏制了农村水环境进一步破坏的势头。我市地处江汉平原,无矿山、森林、煤等自然资源,属工业欠发达地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民利用***富的水资源优势,迅速发展养殖业,一些无污染治理能力的小造纸也陆续发展。只向水索取,不加以爱护,所以水污染是我市农村的主要污染源。近年来,根据我市监测部门监测数据显示,洪湖大湖核心区水质已达到国家地面Ⅱ级标准,缓冲区、实验区水质虽较从前有所好转,但有的点位和时段出现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氨氮等指标超标。四湖总干渠、洪排河、内荆河部分河段常规水质监测结果均存在超标现象,少数河段无污染状态。另农村有许多小沟垃圾遍布,水葫芦、水花生蔓延,水体已基本丧失功能,我市农村水环境问题***当严竣。
(二)造成农村水污染的原因
一是农民不良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废水和废弃物。农民的居民用水直接泼在房前屋后,大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和产生的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水环境;垃圾随意乱扔,致使蚊蝇滋生,传播疾病;厕所、猪舍较为简陋,每逢大雨,粪便横流至河流沟渠,使水体受到污染。二是工业企业废水不达标排放。近年来,一些企业老板因土地、劳动力、生产成本及乡镇环境保护管理薄弱因素,将企业搬迁,落户在乡镇,只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不重视环境保护,致使70%的工业废水没有达标排放。由于大量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成为巨大的污染源,严重污染整个水环境。三是农业种植、水产养殖污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的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以及其他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进入水体。四是畜禽养殖污染。由于养殖规模化不够,养殖均选址不合理,养殖粪尿处理设施落后等原因,使大量粪尿排泄物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粪便堆渠造成沟渠堵塞,形成水环境污染。五是由于由于垃圾任意倾倒,地表植物,水生植物等腐烂等直接汇入河道,造成河床普遍淤积,沟渠河流,使水体丧失自净功能,形成死水。
二、结合我市农村环境特点,科学布局,合理规划。
自去年5月份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成立以来,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省环保局领导指示***神,为加快洪湖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环保部门结合自身职能,紧紧围绕怎***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环保工作,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基本任务。局成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工作小组,并成立专班,局长夏志能带领班子成员以怎***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增效双赢为课题,对仙洪新农村建设区乡镇环境状况现场调研,编制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结合我市养殖业、种植业等生产结构特点,以滨湖办事处为实施重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畜禽业污染防治;清水养殖、清洁种植;农***化肥减量化等工作。陈行斌副局长驻点督办,自去年5月份以来,争取中央、省环保局项目资金1200余万元,在我省创先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治理,采用人工生物浮岛技术水产养殖万亩示范工程,利用水生植物与自然生态***结合的处理方式,投资35万元,采用三级隔油、过滤,完成预处理系统,3600平方米人工生态湿地以及将废弃沟渠治理成300米生态沟渠和生态缓冲带工程建设,已建成污水日处理能力50***的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水质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B标准。探索利用人工生态湿地进行污水处理。为在全省推广积累了经验,改善了洪湖水质。同时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染及畜禽业污染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防止工业污染源向农村蔓延,加强乡镇环境管理工作,在乡镇成立环境管理所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仙洪试验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开拓创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积极推进清洁种植及清水养殖等“两清工程”,即清水养殖、清洁种植。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在汊河镇红三村实施3000亩清洁种植示范基地,该村已与洪湖市太禾米业公司签订产销合同,由公司出资金、技术、种子,并负责收购,由农民为公司提供有机稻,鼓励农民用畜禽粪便、沼渣废液等有机肥施肥;采用石灰、辣椒***结合的生物防病,用生物农***治病,科学施用化肥、农***,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及农***减量增效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证粮食生产区食品安全。
大力推广“清水养殖”生态养殖模式,组织开展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研究探索水产养殖清洁生产技术和模式,制定清水养殖技术标准及养殖规范。启动了滨湖办事处600亩清水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保证养殖过程做到“三清”,即清水水源、清水池塘、清水排放工程,在水源地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24小时监测水质是否达到清水养殖标准,修建提灌站,将水源输送到清水养殖鱼塘,利用人工生物浮岛技术净化池塘水质保证池塘“清洁用水”,最后清水排放,以保障整个养殖过程水质达到清水养殖标准,通过该示范工程建设,可增加产量,提高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总结水产养殖污染控制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养殖和生态化养殖模式。
2、大力推进农***减量化及化肥减量化等“两减”工程。“两减”工程是控制面源污染,切实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通过在汊河红三村实施清洁种植“有机稻”示范项目,研究化肥减量化的技术及政策措施,支持化肥农***减量增效工程建设,扶持缓释高效肥料产品的开发、研制和应用,结合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池物的污染治理,加大商品有机肥和沼渣沼液的推广应用方案,推广应用高效、无毒、低残留农***新品种及农***减量增效综合配套技术。全面停止使用高毒害、高残留农***。通过实施“两减”工程,有效减轻本市农业面源污染。
3、大力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及规模化畜禽“两治工程”。在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在滨湖办事处乘风村利用废弃沟渠开展人工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示范工程,以改善洪湖水质。指导开展垃圾收集处理工作,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及“户保洁、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在滨湖办事处建设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在滨湖办事处、万全南昌村、瞿家湾陈湾村等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危害当地百姓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研究农村污水垃圾处理长效机制。滨湖办事处制定并实施了《滨湖办事处垃圾收集清运管理办法》及《滨湖办事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办法》,确保处理设施长期有效运行。
为推进我市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在瞿家湾镇洪湖市华子龙畜牧有限公司实施“零排放”示范工程建设。畜禽养殖“零排放”技术就是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通过对猪舍的改造生物发酵热料的分解与化作用,使畜禽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达到污染物“零排放”的技术。项目一期已投资70万元,改造3000平方米标准化“零排放”猪舍4栋,通过畜禽零排放养殖技术,氮排放年减少12***,氨态氮排放减少49%,磷排放减少5.4***,污水排放日减少30***,全面实现生猪养殖“零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4、大力推进创建优美乡镇和生态村“两创”工程。市环保局大力推进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村等“两创工程”。在我市开展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及国家级生态村的创建工作,洪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引发了《洪湖市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村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洪湖市滨湖办事处制定了《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村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乘风村、红三村等制定了生态村创建的实施方案。洪湖市、乡镇、村三级成立了生态创建的***关领导机构,明确了分阶段的工作任务,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制定了***应的奖惩办法及村民生态文明公约,洪湖市生态创建实施方案,指导并规范生态创建活动。目前我市各乡镇均开展了生态创建活动。
5、成立乡镇环境管理机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为了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淘汰污染重、能耗高、效益低的企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我局针对乡村企业“低、小、散”的特点,推进环境监管向农村延伸,在乡镇设立环境管理所,并制作了***应的管理制度,合理规划乡村企业的规模和布局,推动乡村企业向工业园区转移,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环境执法,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按规定进行环保审批、没有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和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坚决取缔或关停。先后关停了汊河红三纸***、龙口造纸***、代市回龙纸***、代市花园化工***、窑湾化工***等严重污染饮用水安全的小造纸***和小化工***。同时在饮用水源地设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强化环境监管与监测,保障了群众饮用水源安全。
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我们结合本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污染重点,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因地制宜探索出一***符合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路。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仙洪新农村试验区的总体目标,以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较大提高,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出发点,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为载体,通过大力开展“两创”活动,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增强生态意识,使我市真正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农村茫茫区,开创农村环境保护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