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六年来,我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全省先后对“百镇千村”和10个整体推进县进行了村屯改造和环境整治,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六年全省累计新修农村道路5.3万公里,修建排水沟和村屯小流域治理2939万延长米,修建卫生厕所44万户,修建垃圾站点3.6万个,建设畜禽养殖小区8052个,安装路灯5.19万盏,完成村屯绿化美化23.4万公里,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随着我省“三化”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入了攻坚阶段。8月29-30日,省农委在梅河口市召开全省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议。会议指出,按照城乡统筹和突出村容整洁的要求,我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以“四清四改两化”为重点任务,以“三线一环”为重点区域,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面推进“万村提升”工程,着力加强道路桥涵、排水设施、垃圾处理、污染治理、清洁能源、绿化美化等建设,从根本上完善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创建优美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
省农委主任任克军、副主任于强出席会议。
我省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任务目标是:深入实施“万村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在此基础上,今后三年重点抓好“3个1000”,即:抓好现有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提高工作,力争打造成环境综合整治标兵村;抓好明年启动的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突破工作,力争打造成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在提升村中按照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原则,重点抓好1000个跟进村的推进工作,力争打造成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村。
为此,全省各地应切实抓好10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农村道路桥涵建设。把道路建设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全省所有乡镇、行政村和自然屯通水泥(沥青)路,具备条件的实现户到户、屯到农田通水泥(沥青)路。
二是完善村屯排水设施。加强农村道路排水沟渠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利用原有水坑、泡塘等,兴建村屯污水氧化塘,推广户用污水氧化池,或接入城镇排污管线,实现农村污水无害化处理。
三是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十二五”期间,要解决480.3万农村居民及64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好畜禽粪尿、建筑垃圾、化学药品等污染地下水和饮用水源地等问题。积极发展农村饮用自来水。
四是持续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推进大型沼气池、秸秆固化、户用秸秆气化炉、户用沼气池、开发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
五是开展街路庭院综合整治。在清理柴草垛、清理粪堆垃圾的基础上,对村屯街道和庭院进行统一规划,集中修建街路、院墙、大门、排水沟,进行绿化美化亮化,达到整齐划一,建设魅力村庄。
六是加快卫生厕所建设。加快普及粪尿分集式卫生厕所,实施整村整屯改造和建设。
七是加强垃圾集中处理。从今年开始,我省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计划到2013年投入14亿元用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行推广 “3+5”垃圾处理模式,着力推进垃圾点、垃圾转运车、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填埋场等设施建设。
八是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尽快实现人畜分离,加快建设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解决好畜禽粪尿污染环境问题。
九是持续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加强村屯周边、道路两侧、塘坝水库、沟渠、荒滩荒山以及文化场所的绿化美化,实现“公路绿化、村庄美化”。
十是积极推进路灯建设。今年省里将太阳能路灯和电能源路灯项目纳入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目录,选择质量合格、适合寒冷地区需要的太阳能路灯进行安装。
根据全省实际情况,我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推8种模式。即: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和环城镇周边的“三线一环”模式;整乡、整村、整屯进行推进的整体改造推进模式;功能分区推进模式;旧村改造推进模式;农村社区推进模式;生态村推进模式;旅游村推进模式;移民村推进模式。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适当模式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任克军要求各地加强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帮扶力度,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会上,通化市、梅河口市、德惠市、敦化市和四平市铁东区做了典型发言。全体会议代表还实地考察了辉南县和梅河口市8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典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