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鹏)环境变美了,村庄变靓了,空气新鲜了,饮水安全了,群众受益了。近年来,蒲县县委、县政府牢牢抓住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县的有利时机,立足于农村饮用水安全、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畜禽污染防治四个方面,投入资金1579万元,强力推行“12333”战略,使项目区3个乡镇、13个行政村、超过2万人口从中受益,基本实现了出成果、出特色、出亮点的示范效果。今年6月份,该县代表全省接受了国家环保部检查赢得肯定和好评。8月17日,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现场会在蒲县举行。
该县实施的“12333”战略,即“抓住一个根本、突出两个关键、坚持三个结合、强化三个保障、构建三个机制”。
抓住一个根本。就是下工夫解决干部群众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和理念问题。从宣传教育入手,层层发动,广泛动员,先后召开各个层面的动员会、协调会、现场办公会80余次,在政府网站、电视台开设专题专栏,印发宣传资料3万余份,全方位、多角度、大密度进行宣传,让干部群众在思想深处充分认识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环境整治人人有责、美好环境人人共享的共识,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突出两个关键。一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按照“依靠科技、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思路,以集中式沼气池、贮粪池、堆肥池、污水处理“四位一体”建设为模式,实施种养业污染防治工程,建成150立方沼气池1个、10立方沼气池56个、5立方-10立方贮粪池97个,大力推行“清洁养殖”、“清洁种植”,实现了种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构建现代农民生活方式。以“集中处理、二次利用”为模式,在项目区投资546万元,实施了污水处理工程,建成规模为40m3/小时和150m3/小时的2座污水处理站。以“户分类、村收集转运”为模式,投资216万元,实施了垃圾处理工程,建成了总库容4万立方的2座无机垃圾简易填埋场和总库容810立方的16个有机垃圾堆肥池,无机垃圾无害化处理后填埋,有机垃圾作为沼气原料送往堆肥池堆肥。
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围绕打造“绿色蒲县、生态家园”,今年春季多方筹资2000多万元,实施了通道绿化、荒山绿化、城乡绿化、企业绿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经济林覆盖六大造林绿化工程,高标准造林5万亩。认真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持续引深工业污染治理、大气和水污染治理、“蓝天碧水”扩容提质三大行动,依法关停生产工艺和设备设施落后的污染企业,严厉打击非法违法排污行为。截至7月底,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了420吨、280吨和450吨,城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05天。二是坚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环境建设年”活动相结合。结合全市开展的“环境建设年”活动,在全县上下分阶段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垃圾清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道路环境整治、环境污染整治“四个大会战”,“脏”、“乱”、“堵”、“污”现象得到有效解决。投资1.5亿元实施了全长27.45公里,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清淤、建设堤坝、播绿造景三大块的东川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工程全部完成后,将彻底改善昕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益人口达7万人。目前,清淤工程已完成,清理淤泥170万方。三是坚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纳入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在全面完成“十个全覆盖”的基础上,致力于“提高标准、提升品位、塑造精品、打造亮点”,启动以临午线、罗克路沿线为重点的10个中心村建设。目前,蒲城闫家庄、薛关乔子滩等6个中心村建设工程已完成,其余4个正在加紧实施,其中,投资2亿元的黑龙关屯里坡中心村建设,8栋住宅楼工程已完成。
强化三个保障。一是资金投入保障。在用好国家专项资金的同时,采取“政府配套、部门帮扶、社会资助、村民自筹”的多元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投入。县财政在配套项目区237万元的基础上,拿出800万元用于项目区外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步统计,这次全县环境综合整治,该县从县上到乡镇到牵头单位,累计投入资金达到4.98亿元。二是设施设备保障。为项目区13个村配置了6819个垃圾桶、732个垃圾箱、28辆保洁车、11辆吸粪车、8辆垃圾转运车、2辆装载机、2辆运输车,实现了“户有垃圾桶、路有垃圾箱、道有保洁车”。拿出专项资金200余万元,为项目区外的6个乡镇配备了垃圾转运车、保洁车,建成4个垃圾填埋场,使连片整治辐射到全县9个乡镇、50多个行政村,行政村整治覆盖率达54%。三是人员队伍保障。县上统一为每个项目村配备了2名-3名保洁员,为每个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站配备了2名-3名管理员,每名保洁员每月发放300元补贴,每名管理员和运输车辆司机每月发放600元补贴,每辆垃圾转运车、运输车、吸粪车、装载机每年发放2万元运行、维护、保养补贴,实现了卫生保洁的制度化、长效化。
构建三个机制。一是健全制度。各乡镇、各个村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保洁员制度》《考核奖惩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环境卫生划位包区和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制,按规矩办事,靠制度管人,巩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果。二是加强监管。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增强基层环保力量,在乡镇设立环保办公室,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专职环保员,负责日常环保监管。三是严格考核。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纳入全县经济社会指标考核体系,作为对乡镇和部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观摩检查、专项督查、人大评议、政协视察等形式,对资金筹措、工程推进、设施运行、日常管理等情况进行考核考评,奖优罚劣,严格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