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磐安县九和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遵循“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原则,充分结合各村村庄规划、地势环境等因素,科学实施治污工程,做到“应纳尽纳”,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为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优化村民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与文明素质,九和乡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处置,制订了一系列具体实施方案。
自去年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以来,九和乡政府高度重视,自我加压,积极推进。以生活污水治理为例,在总共不到20名乡干部的情况下,乡里专门抽调5名干部负责此项工作,每位干部落实到村、落实到项目。
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协调。建立乡村两级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专门成立治污工作项目组,认真绘制治水作战图,科学制订工作计划,倒排时间表,在进度、质量上为全乡治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因村因地实施,注重工程实效。为确保管网设计科学合理,在工程设计前,乡里组织设计人员进村入户调查分析,就管网走向、入户接管等与农户提前沟通,结合农户意向及实际地形进行设计。设计初稿形成后,会同乡村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实地会审,以确保设计图纸的可操作性。工程招投标后,及时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及实施村召开技术交底会,实行三次会审。根据各村人口规模、地形地貌、排水等特点,采取分散和集中两种处理模式;对于新区、老区并存的村庄,按照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组织实施;对于邻近村则采用终端、管网共享模式,九龙、登溪两个村合建污水处理池,节约了大量土地和资金。
加强源头监管,严抓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直接影响治污成效,该乡始终坚持“源头管控、标本兼治”,严把工程质量关。明确各村党支部书记为工程质量监管第一责任人,并将监管工作纳入村干部年终考核,与驻村干部捆绑考核,要求驻村干部每周到施工现场检查三次以上,关键节点做到全程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充分发挥监理作用,切实加强工程质量日常监管,推行乡政府、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方每周碰头例会制度,定期分析存在问题,科学推进治污项目。及时组织开展管网闭水试验和终端满水试验,经监理单位验收合格方可进行下道工序,以确保工程质量。创新工作思路,动员全民参与。为确保污水治理工程顺利开展,乡里及时传达贯彻污水治理工作精神,让乡村干部群众充分了解资金补助政策,以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实现从“要我治污”到“我要治污”的观念转变。在工程建设中,充分运用群众智慧,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施工。上俞村管网建设中,做到不开挖水泥路面,充分利用路边有限空间,采取排污管、排水渠合并施工模式,达到了既节约成本又美观大方的效果。
该乡要求,农户须将垃圾分为可腐烂垃圾、不可腐烂垃圾和建筑垃圾,每天上午8点之前、下午5点(冬天4:30)以后将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由村保洁员及时把垃圾清运到垃圾处理房,确保投放点白天无垃圾。可腐烂垃圾堆肥后供农户还山还田;垃圾处理房内的不可腐烂垃圾由乡政府统一清运到垃圾填埋场;建筑垃圾暂时堆放在村建筑垃圾集中堆放处,用作填坑、填路备用或由村统一运至乡建筑垃圾填埋场。各村设置荣誉红黑榜,定期公布红榜保洁家庭和黑榜保洁家庭,对红榜保洁家庭给予荣誉表彰及物质鼓励,对黑榜保洁家庭及时给予教育引导。同时,开展“卫生示范户”、“庭院绿化示范户”、“和睦家庭示范户”等系列评选活动,并给予奖励。对农户垃圾分类和卫生保洁进行年度考核,对考核分数领先的农户进行表彰,并发放适当奖品。
作为垃圾分类处置的配套设施,乡里计划在21个村联建10个太阳能垃圾处理站,以求节约投资、节约土地,实现效益最大化。上方片区的后业岭、自家庄、毛竹溪、中坑、下坑、柘周6个村,如果分别建设,6个处理站需要投资70多万元,联建1个则不到20万元。目前,10个太阳能垃圾处理站主体结构都已经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