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湖南部分市县实施了农村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即一个乡镇合办一所小学。对人口集中,交通方便的乡镇确实发挥了规模办学的优势,有效解决了教育人力、物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但山区农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一个乡镇合办一所小学,无疑会产生新的问题。据炎陵县调查,该县下辖6镇9乡202个行政村,总人口17.7万人,人口密度为87人/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人少山多的山区县。在农村小学教育布局调整中,该县已有十都、龙渣、平乐、石洲、中村和东风等6个乡、镇全面实行了小学集中办学,其余9个乡镇只是进行了局部调整(小范围合并)。从已全面实行了集中办学的乡镇实施效果看,目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上学不方便。炎陵县十都镇,大部份行政村离镇政府都在20里以上,最远的瓜寮村、桃源洞村达到了45里,而广大的村民又分布在全镇20个自然村141个村民小组的各个角落。为了学生的在校安全,镇中心小学学校规定:初级部学生一律不得骑自行车上学,小学1-2年级的学生,每周五中午必须由家长签字后将小孩接走,周日再由家长送小孩到校签字,其它年级学生自行回家,所有学生周末不留校。于是村民的孩子到镇上的中心小学去念书,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或搭乘像摩托车、时有时无的三轮农用车,或搭乘村里惟一的“早出晚归”的个体中巴车上学。有的学生,家里距学校有45里,每次上学要走近4个小时。
二、家庭教育开支的***关费用增大。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大多数学生要在校住宿,学生吃、住都需家长掏钱,这部分费用自然开支大。一位家长算了一笔账:他有一个孩子在读一年级,每年除交纳正常的学费外,另外还要准备每期开销的寄宿费25元,柴火费55元,每餐按0.5元标准算伙食费150元,三项合计全年460元,再加上每周接送,一年来回的车费要500元(20多公里),此外,每周的大人接送,家里还必须留有专人,即使是最忙的农耕、秋收时节也要抽空准时接送,父母亲几乎不可能到很远的外地去打工赚钱,这误时又误工自然也要减少农民的一部份收入,一年下来,有小孩上学的家庭至少要比原来多花费1000多元,少挣600元。目前农民增收难,教育支***币化已成为部份农民***的一块不小的“心病”。
三、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大量小学被撤并后,大批学生转到寄宿制中心小学。一些教师和家长普遍反映,学生在离家较远的中心小学上学后,安全、生管和负担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造成新的失学。在寄宿制中心小学里,寄宿生年龄最小的只有7岁,自理能力很差,洗衣、吃饭、睡觉都要教师服务。有的3、4年级的学生站在洗衣池边,还没有洗衣池高,只能爬到洗衣池上洗衣服。星期五学生放学时,全县还没有一所小学能有物力、财力去购买“校巴”将同路的学生护送回家;在十都中心小学,受编制限制,在调整过程中,有15名小学老师下岗,每月发150元生活费,而学校只配6个生管编制,有301名寄宿小学生,师生比达到了1:50,生管员根本照顾不过来,担心学生***。
四、闲置校舍给管理带来困难。农村小学建设大部分是乡、镇投资和农民义务投工,财政投入只占很小部分,在原学校运转期间,谁都没有产权意识,一旦闲置校舍可利用时,产权矛盾便显现出来,给管理带来困难。
五、集中建校资金缺口大。实行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从长远来说,是减轻了财政负担,但每个乡镇要建好一所高标准的现代化中心小学要有一大笔资金。炎陵县十都镇中心小学,由于缺乏资金,目前还分布在两地方(初级部和高级部)教学,初级部校舍为一座简单的四合院,院内九个班已是非常拥挤;小学高级部******就更差,除五、六年级10个班的学生外,镇初中因容量不够还有二个班寄读在这里,有400多名学生的中心小学高级部竟然没有食堂、没有可供学生锻炼的***场,学生宿舍也紧张。由于没有水井,两所学校从去年开始每到2-6月份都喝着源头被一家村罐头笋***严重污染了的散发着阵阵恶臭的“自来水”,有的学生喝了就拉肚子,家长意见很大。据炎陵县教育局测算,如果要改善十都中心小学这种状况,至少还要400万元,全县计划2007年前完成所有乡镇教育布局调整,还需投入资金近3500万元,而目前全县每年财政收入才不过6000多万元,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缺口非常大。
实行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教育布局调整首先应当兼顾农村实际,分类指导。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出现的新问题,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因家庭负担加重而提前辍学,付出失学的高昂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