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转变石油农业模式,构建生态农业模式,大也是建设“两型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石油农业;生态农业;两型社会
一、转变石油农业模式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是石油农业模式。这种农业模式就是大量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是以物质和能量的高投入为代价的农业模式。机械化和化学化是这一模式的共同特点。石油农业模式的一个最大弊端,就是不利于我国“两型社会”建设。因为采用这种模式一是消耗大量能源。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禀赋极其贫乏的国家,如果继续采用石油农业模式,依赖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就势必造成我国石油能源的耗竭。无可讳言,近十多年来我国石油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进口石油来维持的。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伴随着石油农业的发展,石油进口量也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原油1993年净进口1000万吨,2004年进口量突破1.2亿吨,2007年接近1.6亿吨[1],2009年更是高达2.038亿吨。2010年1至11月进口原油2.185亿吨,较2009年同期上涨19.8%。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0%[2]。
这种用进口石油来发展石油农业的做法是极其危险的。因为一旦国际石油市场出现突发事件,将对我国农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二是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在石油农业模式下,我国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据中国水利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亟待治理的则有近200万平方公里[3]。水土流失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从而使土地变得贫瘠,加速了地力衰竭,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失是难以估算,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三是减少了作物遗传的多样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因为石油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往往只使用本地品种从事生产的做法,在生产中大都使用少数几个品种,从而减少了作物遗传的多样性,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就可能造成全军覆没。例如,在我国的经济作物区,由于大面积作物连年单作,使生姜的姜瘟病、大蒜的叶枯病造成了作物大面积绝产。四是严重污染环境。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多的国家。化学肥料在其使用过程中,被作物有效利用的部分只占其总量的30%左右,其余部分或固化于土壤中,使土壤中的硝酸盐含量增加,对农作物的品质造成影响;或冲入地下水和地表水,使地下水体硝酸盐浓度增加,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化学农药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由于水污染严重,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在饮用水方面不卫生标准[4]。据调查,累积于饮用水源特别是井水中的化肥氮农药对至少13个省份、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健康构成威胁。还有国近海海域已大面积污染,连续出现了赤潮,内河水域污染程数超标,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加虽然石油农业不是造成上述情况的唯一原因,但却是一个十分的因素。特别是农业污染是面状污染,治理的难度大。从上可石油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相悖的。为“两型社会”,我们应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来转变石油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不以破坏农业不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农业发展的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把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的;而且可以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持续农业发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由此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按照循环经济理论、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理,改变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石油农业模式,因地制依靠科技创新,发挥地理资源优势,通过科学规划、组织、管理,农业资源的多极、分层次优化利用,形成循环、共生和废物再利生态产业链,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生坏和资源耗竭的压力,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发式。这种农业发展模式根据我国实际又可细分为下列几种典模式类型:一是农田合理间套作的结构优化模式。通过多熟间套耕自然资源能更加充分持续地利用巨能保持地力。二是农林间作或混林生态模式。在大地域上依据水、温、土貌等条件确定适宜树种及其密度,而在具体小地块上则按种群与生态位原理加以合理配置,使林粮之间相居而安,互不矛盾,发展。如“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林果—畜禽”复合生态等。三是种养配套互补的循环模式。运用了生态学上边缘效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某个子系统的部出成为另一子系统的有效输人,取长补短,配套互补,从而发挥的整体效益。如稻—草—鹅(鱼)模式、桑基鱼塘模式等。四是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利用了生态学上食物链原理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与还原者组成了平衡关系,因此系统稳定,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如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西北“五配套”生态养牛模式、“畜—沼—果—鱼”生态农业模式、“种、养、加、能源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等。五是庭院经济模式。由广大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庭院进行“水陆空”立体经营,把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六是用养结合的集约型规模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和功能,通过人类对系统的合理于预,改善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和生产条件,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七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主要有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不同模式。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立体农业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环境组分的差异和不同生物种群自身的特点,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在空间的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小流域的整合效应,从而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有机的统一。构建上述生态农业模式,目的是为了以生态农业模式来替换石油农业模式,因为当前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石油农业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现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每年我国受灾面积都在8亿亩左右,经济损失在600亿元人民币以上[5]。光每年的水土流失一项带来的经济损失就相当于我国GDP的2.25%左右。我国农产品品质堪忧,其综合优质率仅占15%左右,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有些农产品由于品种质量的原因,不仅在国际上遭遇绿色壁垒,就是在国内也很难找到市场。特别是石油农业带来的污染,还严重地威胁着我国居民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使我国居民蒙受花钱也不能解脱的牺牲。生态农业强调以人为本的宗旨,是一种“两型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构建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有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而且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农业摆脱石油农业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户外广告等各种媒介手段,大势宣传环保和生态农业知识,全面开展“生态知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和农民正确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环保生产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特别是要让广大农民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二是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知识竞赛等形式宣传国家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决策,宣传国家有关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与法规,宣传发展生态农业脱贫致富的典型。三是要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可使农民直接看到发展生态农业对发展生产、美化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潜力,使他们亲眼看到发展生态农业不是“纸上谈兵”,是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和信心,并增强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二是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要按照“强化公益性服务,搞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使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主动走向现代生态农业的主战场。鼓励企业建立生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生态农业科学研究,提高生态农业本身的科技水平。针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需要,当前应重点研究:生态农业增产、增收的生理生化机制;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食品生产技术,等等。要把生态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生态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调动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本地生态资源,科学选择生态农业模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并将“农民(基地)—高附加值的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大市场”三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当务之急:一是要制定政策,吸引企业和农民投身于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开发,鼓励采取“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生态农业。二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科研单位等进入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领域,与生态农业建设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三是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植一批龙头企业,加快无公害食品的生产,使生态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四是着力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着力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为此,一是要借助于乡镇企业发展,扩大收入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使农村集体经济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发展生态农业;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借助旅游的收益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农业能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发展;三是引进外商投资,与外商合作发展生态农业;四是建设较完善的融资系统,分类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对大型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可通过银行发行股票、债券或以发展基金的形式筹集资金;对于较小规模的建设项目可由农业发展银行提供政策性低息贷款或利用国债资金进行;对于农户,可实行小额贷款制度以优良品种、生态农业建设物质产品的形式提供;五是节约资金,提高利用效率。各地推出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要经过充分的论证,不能盲目推进,以免劳民伤财。五是尽快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着重研究自然生态环境补偿和污染受害者补偿的方法,制定不同污染种类和污染程度及损害程度的补偿经济标准,以及农业生态补偿操作规程,加快农业污染源防控、生态补偿的立法,对环境污染风险较大的企业执行生态补偿风险抵押金制度,鼓励和扶植生态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童晓光:科学应对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问题[EB/OL].http://www.ce.cn/cysc/ny/shiyou/scfx/200810/10/t20081010—17030520.shtml[2]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2010年11月中国原油进口量2,091万吨.[EB/OL]http://chinaidr.com/news/2010-12/7127.html[3]新华网.中国首次修改水土保持法遏制严峻的水土流失状况[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2/25/c—12917788.htm[4]尹世杰.优化消费环境弘扬和谐文化[J].湘潭大学学报,2007,(1):55[5]吴新博.石油农业与生态农业[J].发展研究,2004,(6):34
(作者简介:李瑢(1972—),女,湖南女子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消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