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住户收入差异成因及反贫困制度改善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大量农村政策逐步到位,农村住户收入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绝大多数农户住上了小楼房,了却了祖祖辈辈“治窝”的宿愿,并且先富起来的农户开始转变为城乡特征并存的“两栖农民”。在加快实现家庭生产经营资本积累,有力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也迅速拉大了农户贫富差距。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自然条件、制度设置和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住户收入的地域性和群体性差异愈加突出,新时期农村扶贫政策再度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财政扶贫能力严重不足的背景下,改善金融扶贫制度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住户 收入差异 成因分析
2011年宜宾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779元,同比增长20.8%。近期对宜宾市4个县9个乡镇的350户农村住户问卷调查显示,认为2011年收入水平明显或有所提高的农户占64.5%,同比增加7.22个百分点;认为持平的占14.3%,同比下降10.51个百分点;认为下降的占21.2%,同比增加3.29个百分点。虽然近年来农村农户的整体收入水平明显增加,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农村农户收入的群体性差异也明显增加,并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一、农户收入差异的主要表现特征
(一)收入水平的地域性差异明显增加
抽样调查的4个农村城乡结合部乡镇的农村住户,2011年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8217元,同比增长22.5%。收入水平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438元,增长幅度高出1.7个百分点;对未来一年收入水平预期明显或有所增加的农户占84.4%,同比增加15.16个百分点。而抽样调查的5个比较边远乡镇的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平均仅有4367元,同比增长7.33%,收入水平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930元,增长幅度低5.37个百分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边远农村住户收入水平仅占城乡结合部农村住户收入水平的58.49%;对未来一年收入水平预期增加的农户比重为47.3%,和城乡结合部比低37.1个百分点。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环境、流通环节和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住户收入水平的地域性差别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二)农村住户收入的群体性差异比较明显
在对城乡结合部和比较边远地区农村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即使在相同的农村地区,由于家庭劳动力、文化水平、疾病灾害,尤其是养殖户遭遇重大疫情影响等因素,农村住户收入水平的群体性差异也比较突出。对4个县的7个乡镇12个村社的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的占17.6%,7000~5000元的占47.2%,5000~3000元的占20.5%,3000元以下的占14.7%。可以看出,无论城乡结合部还是比较边远的农村地区,相同地区农村住户收入的群体性差异也非常突出。调查显示,养殖户遭遇重大疫情,农户的重大疾病灾害是影响收入水平的主要原因。例如宜宾高县焦村属于比较富裕的城乡结合部农村,但由于遭遇生猪突发性重大疫情,导致该村27户养殖户血本无归,当年收入水平急剧下降,连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都无力偿还。
(三)收入结构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
样本调查显示,2011年城乡结合部农民收入中,现金性收入占72.5%,同比提高了5.26个百分点,和比较边远地区农村住户收入中现金收入占46.7%相比高出25.8个百分点。城乡结合部农村住户的现金收入来源呈现明显的多元化,主要是劳务性收入、个体经营、运输、小商品和饮食经营等各类非农业经营性现金收入,即使有一部分养猪、蔬菜等农作物种植等,也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实物性收入。而边远地区农村住户的现金收入主要是打工收入、农产品销售收入两种。虽然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但是对大多数农户,由于农产品产业链和销售环节的增加,农产品利益链严重失衡,农户种养殖业收入的增长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之间仍然有一个比较大的落差。
(四)收入水平差异加剧了消费信心差异
由于农村住户整体家庭收入水平预期明显提高,农村住户的消费意愿也有所增加。调查显示,城乡结合部农村有91.4%的农户有改善住房、购置大件耐用生活消费品和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的意愿,而边远农村这个指标只有67.2%;城乡结合部有31.7%的农户认为有能力在农村金融支持下在小城镇购房实现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而这个指标在比较边远地区农村只有7.3%。从消费水平整体分析,2011年农村住户的消费结构中,经常性消费支出增长比较明显,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农村住户改善生活质量意愿明显增强。主要包括食品、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红白喜事和子女教育。例如已经拥有通讯工具的农户,城乡结合部的农户基本达到100%,而边远农村住户占69.7%。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农村住户的人情消费占增长十分明显。调查样本的农村住户2011年各类人情消费支出人均1714元,增长幅度高出收入水平增幅6.9个百分点。即使在比较边远农村地区,100%的农户不同程度存在农村红白喜事和婚丧嫁娶等各类人情消费支出。在宜宾县喜捷镇自然村随机抽样调查的14个农户家庭,2011年人情消费支出最低的为4100元,最高的达到16000元。
二、多种因素推动了部分农户致富
(一)地域性差异加剧了收入水平差距
和边远农村地区相比,城乡结合部农户不仅农业生产的市场信息、技术服务、交通运输等条件有着绝对的比较优势,特别是从事非农生产经营,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地域性差异是农户收入水平差距拉大最终有主要的原因。2011年宜宾市农村住户问卷调查显示,城乡结合部农户平均收入水平比全市高出18.6%,同比增长19.5%。尤其是城市、县城周边的城乡结合部,收入水平几乎是许多边远农村地区农户的数倍。调查的部分乡镇城乡结合部,100%的农户家庭已经拥有摩托车、小型运输客货车等;而比较边远农村地区,这个比例只有34.9%。城乡结合部移动通讯工具拥有类多年前就基本达到100%,而比较边远农村地区这个比例只有62.4%,相差37.6个百分点。
(二)非农生产经营造就了一批富裕农户
从事农业生产农户收入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如果考虑到非农生产,农户的收入水平的差异会更加突出。调查的4个县22个村发现,几乎得到100%村长和农户认同一个道理,就是在农村住户中,目前比较富裕的农户,既不是从事农村种养殖业生产的农户,也不是常年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农户。常年外出打工能够立足城市并且成为小老板、小包工头的极少。农村比较富裕的仍然是就近自主创业,从事农产品运输、农产品加工、个体工商户等非农生产经营的农户家庭。调查显示,城乡结合部的农村有76.2%的农户多少从事非农生产经营;有21.7%的农户几乎完全没有种养殖业生产,这部分农户已经成为相对富裕农户;有7.4%的农户从事种养殖业生产,绝大多数农户要么把土地承包给其他大户经营,要么自己承租其他农户土地搞规模化特色农产品种养殖业生产经营。
(三)“两栖农民”促进了城镇化水平提高
近日抽样调查的宜宾市4个县9个乡镇,9个小城镇2011年底的居民人口合计为47290人,其中近年来由农村转移的常住居民有24922人,占52.7%。例如长宁县开佛乡,该镇目前社区登记的居民有4762人,其中有城镇居民身份的仅有1173人,占24.63%。从事非农生产造就了一大批先富裕起来的农户成为城乡特征并存的“两栖农民”,这些“两栖农民”已经成为小城镇常驻居民的主流,促进了小城镇居民结构的多元化。他们不仅有力的推动了城镇化进程,而且加快实现了家庭生产经营的资本积累。调查显示,近年来城市购房群体中,县以下的占到64.4%;在小城镇和县城的购房群体中,农村住户占70%以上。这部分农户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家庭劳动力较多并且多年外出打工,农户家庭有一定积累和能力在小城镇购房;二是返乡农民工成为最近几年城镇购房的主体;三是长期在地方从事运输、商品流通等经商的农户在小城镇购房也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四)“两栖农民”拉动了小城镇社会行业发展
“两栖农民”的增多,不仅拉动了农产品经营和城镇住房市场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了消费品零售、教育、通讯等社会性行业的迅速发展。调查的4个小城镇社会商品零售额近几年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20%。在普及电话、自来水、有线电视的基础上,公路密度平均提高到了31.2公里/万人,每个乡镇都拥有长短途汽车站,银行信用社机构网点平均达到4个,集贸市场平均3.4个,中小学校平均2.6所,卫生院诊所平均13.5个,不仅使小城镇居民的生活和商业环境得到改善,同时社会公益性设施也创造了良好的城镇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