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培养造就大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不得不承认,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的经济、民主、文化、法制等取得了一些惊人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建设仍相当落后,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当务之急应该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本文结合近几年提出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主要从解释新型农民的内涵、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培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新型农民的培育不相适应等方面入手,来探讨新型农民培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型农民;培育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党中央越来越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新型农民的培育问题,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国务院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会上提出到 2020 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 “…… 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①中央强调需要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培育具有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最终决定新农村建设的结果。无论是发展生产,还是改善生活水平,以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新型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然而目前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只有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增强农民的文化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
二、新型农民的内涵
(一)新型农民内涵的界定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新型农民的定义,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目标明确,内涵丰富。有文化要求农民能说会写、崇尚科学、知法守法、自主自强;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即要熟练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和技巧、熟悉掌握农业生产的专业知识;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在以高效益、高效率为目标的前提下,合理配置手中的各种资源,有序地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②
新型农民的内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新型农民的标准也会随之提高。渐渐地要求农民不仅要具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些素质,还要有开拓创新精神,敢想敢干、敢试敢闯,同时要具有民主法制和现代文明意识,积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等,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会随着农村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今后的农民将是全新的高素质新农村建设者,在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二)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农民已不仅仅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成为新型农民最基本的要求,是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和目标。新型农民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集经营管理、示范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新一代劳动者,他们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已经不是传统身份意义上的农民,而是职业意义上的现代农民。因此,“新型农民”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两者不仅仅是一种称谓上的区分,更是在内涵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概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农民具有现代性
新型农民之所以新,是因为他们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具有无可比拟的现代性,有着现代的价值观念和生产方式。首先,新型农民逐渐摆脱听天由命、自给自足、知足常乐等传统观念,逐步树立现代理念,不断主动增强信息观念、市场意识、自我实现感等现代意识。同时新型农民还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积极将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改变传统的手工体力劳作,采用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从而实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现代转变。因此新型农民无论是在价值观念上还是生产方式上都具有传统农民无法超越的现代性。
2.新型农民具有较高的素质
同传统农民相比,新型农民必须具备包括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等方面的素质。③自主性表现为有自主选择职业和劳动方式、自主支配自己的劳动对象和劳动成果、自主参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权利;能动性表现为在推动自身富裕和农村现代化中的强烈进取心,能够主动为增加收入、改变自身状况、推动新农村建设献言献策,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表现为在改变自己命运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推进农业现代化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性劳动,在已有种植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发展出更先进、更有效的农业种植方式。发展性要求农民具备发展意识,不能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要思进取,不断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不仅包括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促进农村事业发展的意识。
总之,新型农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懂得经营管理之道的新一代劳动者,是集知识型、技能型和经营型于一身的现代农民。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新型农民需要新文化。农村文化的进步会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精神文化宣传以提高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推进新型农民的培育进程。
1.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养
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四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基础。要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需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树立家庭和睦、孝敬老人、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等良好风尚,不断对农民进行道德纪律的教育,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使农民增强政治觉悟,提高思想素质,又能引导农民形成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在农村形成文明和谐、积极进取的社会风尚,增强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养。
2.宣传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科技向现代农业和农村的转化程度,决定着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因此,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向农民宣传和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使农民了解掌握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生产和掌握生产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增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吸收,引导他们科学调整生产结构,推进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促进科学成果快速转化,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丰富农村文体活动,提升农民身心素质
农民身体健康素质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是农民智力开发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组织并引导农民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能使其消除身体疲劳,享受健康快乐文化产品,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人体的适应能力,对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身体健康素质的需求,是丰富农村文体活动的需要,是进一步发挥文化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农村文体活动,培育健康而有活力的新型农民,从而为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奠定基础。
4.弘扬开拓进取精神,培养农民积极参与意识
培养农民的积极参与意识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弘扬开拓进取精神,进而激发农民的积极参与意识,让农民具备思进取、谋发展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使自己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创新。据专家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虽然多数农民已经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但由于受传统耕农思想束缚、新农村建设知识贫乏以及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在实际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并未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因此,应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主体意识,从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培育新型农民组织等方面来引导并强化农民的参与意识。
四、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不相适应
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促进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不可否认,我国农村经济正在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在发展,但我们也越来越发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农村的文化服务、文化产品却十分匮乏,农民的文化生活总体上依然很贫乏,存在着文化设施落后、文化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等突出问题。滞后的农村文化已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1.农村文化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新型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化活动严重缺失,远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全面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城乡差别政策和城乡分别管理,造成文化和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分配不公,使得农村文化和教育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农村文化设施严重缺失。不少乡镇的文化设施陈旧简陋,多年没有维修改善,且多数是“名存实亡”;而村一级的文化设施数量更是少,甚至没有,农民难以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直接影响农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缩小了农民提升自身素质的空间,最终阻碍了农民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数据显示,从农民自有的文化设备情况来看,普及率最高的是电视机,约 90. 5% 的农民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机,62. 4% 的农民家庭拥有一台 VCD 或 DVD机。随着电视机在农民家庭中的普及和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快速推进,约 74. 0% 的农民所在村庄已连通有线电视,另有 24. 1% 的农民家庭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但是能够在家中上网的农民家庭只达到 0. 9%,⑤可见农民接受先进文化和信息的主要途径还只是依靠电视机,不能满足农民对各种精神文化的需求。文化和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使原本就滞后的农村文化和教育事业雪上加霜。
2.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不符合“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要求
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据最近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农业劳动力 4亿多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近 70%。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约占 7%,小学文化程度约占 30%,初中文化程度约占 40% 多,高中文化程度约占 10%,中专文化程度约占 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大约不到 1%。⑥同时,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缺乏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农业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和专业技能,因此多数农民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对专业技能、劳动技能、法律知识等的学习和掌握,因此不能符合新农村建设对“有文化”的新型农民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农村现代化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
3.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不完善,与“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农民的技能培训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据 2006 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为 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为 3. 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为 0. 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为 76. 4%。⑦另外,农村科技人员更是奇缺。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有: ①培训规模偏小,投入不足。农业人口多,农民文化素质低,需接受培训的受众面大,而当前农民科技培训面窄、规模小、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要求。②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不相一致。目前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培训内容理论知识偏多,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基础较差,农民学员很难掌握其中的内容,而他们真正所需的得不到有效的培训。③培训形式单调,培训对象流动性大。开展的培训形式基本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培训形式和内容单调,培训时的纪律松散,随意流动性大。
4.受传统文化和习惯思维束缚,与“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相适
应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农村数千年来形成了生产规模小、思想保守、居住分散而又封闭的局面。农民特别是年龄大的老一辈,对土地有着严重的依赖意识,满足于以种田为业,靠天吃饭和“不求富贵,但求平安”的安逸生活,缺乏创新精神,思想观念尤其是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较为淡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市场竞争的要求。同时,由于传统文化和习惯思维在农民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异常顽固,对新事物的态度一般都是抵制的,这使得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和“会经营”的市场意识很难在当前农村中推广。可见在目前我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还没有很好地引导农民摆脱传统文化思想和习惯思维的束缚,没有通过市场经济环境的营造,来引导他们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并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观念的落后加上农村信息传播途径的闭塞,直接导致了他们不能够了解最新市场经济信息,也就不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