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采风 > 贺雪峰:论熟人社会的竞选 返回首页

贺雪峰:论熟人社会的竞选

时间:2012-06-20 14:21来源: 作者:收藏

  ——以广东L镇调查为例

  内容提要:村庄竞选的激烈程度与村庄经济资源和村庄社会结构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广东L镇村庄选举调研为基础,讨论了竞选得以发生的前提,竞选的机制,和竞选对村庄熟人社会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占有较多经济资源但是农民原子化程度高的村庄的竞选机制及其后果。

  关键词:熟人社会  选举  乡村治理  派性

  一、问题意识

  2010年底到广东番禺L镇调研,发现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现象十分普遍。后到广州社科院交流,从长期在广州调研的吴重庆研究员那里获知,广州贿选一直十分严重,他们正起草《防止村委会选举贿选办法》送相关部门,以助决策。离我们本次调查L镇不远处,正是曾因罢免村委会主任而引起轩然大波的太石村。

  竞选、贿选、冲突、及冲突的解决,构成了当前一些具有资源村庄的常见景象。而在农村资源较少的村庄,村庄选举中却少有竞选,更无贿选,因选举而发生冲突的情况非常少见。道理很简单,村庄没有资源,村干部唯一的好处是每年几千元报酬,这几千元报酬的含金量有限,激不起村庄精英的竞选激情,也激不起村民的参与热情。

  以上是从村庄资源占有情况来区分村庄选举竞争性的差异。除村庄资源以外,村庄选举竞争性的差异还与村庄社会结构有关。依我们的研究,中国农村可以划分为三大地域,即北方农村、南方农村和中部农村,北方农村以华北为主,也以华北为典型,其重要特点是村庄内部结构的“分裂”,所谓“分裂”,即村庄内往往有众多相互竞争的小亲族,不同小亲族,内部相对团结,一致对外,外部则相互竞争,村庄由若干相互竞争的小亲族“碎片”组成;南方农村以江西、福建、广东的宗族村庄为典型,其重要特点是村庄内部的团结,即村庄即使内部有分裂,对外也是团结一致的,村庄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行动者来行动;中部农村以两湖平原为典型,这些地区建村历史往往不长,杂姓聚居,村庄结构与地方文化规范之间缺少相互强化所结成的牢固联系。其重要特点是村庄内部结构是分散的,即我们所说的原子化程度很高。[1]

  因为村庄内部结构的差异,村庄选举也会有相当不同的表现:在团结的南方宗族农村,选举往往是村庄内部协商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竞选是无用且无效的,村庄内既有的结构力量决定了最后的选举结果。在分裂的北方农村,竞选往往表现为不同小亲族之间的合纵连横,村庄内部力量的分化组合状况决定了村庄选举的结果。在分散的原子化的中部地区,村委会选举中,并无一特出的组织起来的力量,也无若干强有力的势力集团,而是一群原子化程度很高的分散村民借很细微的联系来组织,这个时候,面向每个村民的竞选就十分重要,选举结果往往取决于参与竞选者个人的动员能力。

  简单归纳不同地区农村选举中的以上讨论如下表: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依据村庄资源占有状况和村庄内部结构来对村庄选举进行分析,村庄资源状况与村庄内部结构又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中国区域差异,这个区域差异中,村庄经济状况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的差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农村,因为经济发展带来土地增值和工商业机会,而使村庄掌握有较多资源;相对来讲,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不够发达,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大宗农作物,工商业机会也少,村庄资源甚少。经济发展的“东中西”部差异,可以简称“东西差异”。村庄内部结构则可以简化为南方农村、中部农村和北方农村的差异,简称“南北差异”。

  当然,中国地域范围极其广大,任何简单化的讨论都可能落入陷阱。比如,除“东西”差异外,村庄资源还可能与村集体的资源状况有关,比如煤炭等矿藏资源、林木资源、水利资源等,都可能使中西部村庄掌握有大量的资源。再如,从“南北差异”看,南方农村往往是宗族村庄,村庄内部比较团结,但在珠三角的沙田区,因为建村历史很短,甚至是建国以后才建村,村庄没有来得及发展成为宗族村庄,就遭遇了现代性的入侵,村庄宗族力量很弱,杂姓,村民都是相对分散的行动者。我们这次调研的L镇就是这样的地区。

  L镇是地处东部的原子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村,这本身就很有趣。在L镇所属番禺区,L镇是经济最不发达的乡镇之一。以沙湾河为界,沙湾河北地区,因离广州市更近,经济发达程度较高,且这些地区的开发历史较久,宗族势力已经形成并且至今仍然影响村民的行为,是所谓“民田区”。沙湾河南地区,离广州市区较远,经济相对欠发达,且建国前大多是涨潮即淹、退潮露田的沙田区,建村历史不长,村内姓氏杂多,村民原子化程度相当高。相对来说,沙湾河北地区,经济发达,村庄集体动辄有上亿元资金,村庄竞选应更加激烈,而沙湾河南地区经济欠发达,村集体年收入大多仅及沙湾河北村庄的1/5—1/10,村庄竞选激烈程度应较河北为低。但从调查来看,河南的竞选激烈程度甚至高于河北,其中原因,正与河南村庄原子化程度高,参加竞选的村庄精英只有通过广泛动员才可能在选举中获胜,而河北村庄存在宗族,宗族内部可以通过协商一致达成默契,村庄精英仅仅通过请客吃饭即可以选举成功。

  村庄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竞选,会因为村庄集体资源状况和村庄内部结构状况的差异,而有完全不同的表现,这种不同表现及其后果又会对村庄政治乃至村庄结构产生影响。本文拟以L镇调查为基础,讨论熟人社会的竞选机制及其后果。

  二、L镇村庄选举案例

  广东省正式推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时间较晚,大致是1999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行后,广东省才在村一级进行村委会选举。L镇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村委会选举是在2002年进行的,此后2005、2008年均进了村委会换届,我们在2010年底进村调研时,L镇正准备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

  1、L村案例

  我们先来看L镇L村的例子。L村真正意义上的村委会竞选始自2005年,起点应是在外开办工厂的梁深明决定参选村委会主任。梁是一个能人,梁1964年出生,长期在外做生意,仗义、精明、幽默、性格火爆,是一个办事利落、能力很强的人。2005年梁已经将工厂转租出去,闲着没事,就想通过竞选来当村委会主任,换一换今后的活法。

  梁深明竞选的第一步是组织智囊团,找来关系密切的朋友组成竞选班子,商量如何竞选。第一步是请客吃饭,摆了40多桌,花了4万多元。全村1200选民,能有400人赴宴,胜算应该是很大的。在首轮提名中,梁获得提名票超过400票,仅次于在任书记兼主任吴树生的提名得票数。

  2005年的村委会选举,广东省强调两委交叉任职,换句话说,上级希望由村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若先选村委会主任,则村委会主任是党员的,就优先推荐为村支书人选。2005年村两委换届,先选村委会,再选村支部。吴树生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若吴竞选村委会主任失利,不仅主任落选,而且书记可能也当不成了。吴必须为捍卫自己而战。吴也组织起自己的选举智囊团,也请客吃饭。吴反击的效果不错,因为在正式选举中,梁得票数比提名票还要少,只得了300多票,吴树生以绝对优势当选村主任,然后顺利连任村支书。

  主任落选后,梁转而竞争副主任。他的竞争对手是原村委会副主任陈兆球。陈兆球在村里当过近20年文书,1999年出任村委会副主任,是村里元老级人物,当年已有50多岁。陈是党员,参加工作时间长,在村里关系广泛,也因工作得罪过不少村民。陈的能力比较一般,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够好。陈也组织起自己的竞选班子。

  梁与陈的副主任竞选,以梁当选陈兆球落选告终。

  梁、陈实力相差并不悬殊,两人因此都是全力动员选票。竞选过程中,两边的竞选班子都充分地利用每一个关系,及充分动员每一张选票。这种动员和利用的过程,也就是进一步激活传统关系的过程,而为了做到充分有效动员,这种利用关系就精细到以村民组为单位,每个村民组都有人来组织,每个村民组的每一票都被计算进入动员对象中来。梁、陈为竞选而组织起来的竞选班子,为竞选而投入的资源,为竞选而利用和激活的各种关系,并不会因为选举的结束而结束,而是留存下来,成为之后村庄治理、村庄选举中继续发挥作用的力量。每到关键时刻,这种力量就会得到表达。三年一次的村委会选举正是强化和巩固这种被激活起来关系的最好机会。

  梁当选村委会副主任后,负责农业生产和日常工作。书记主任一肩挑,梁就是村两委的二把手。梁很快发现,他的每一项工作都可能面对选举结成对立面的敌意,支持他当选的人又希望事事获得偏袒。有性格的梁深明坚持自己的立场,但这个立场似乎难以获得村民理解。

  2008年村两委换届,梁继续竞争村委会副主任。这次换届中,支书兼主任的吴树生因无人竞争,从容连任,有一林姓村民上来竞争副主任。林也是在外做生意,他以陈兆球的竞选班底为基础,加上自己的亲密朋友,组成一个强大的竞选团队。因此,L村2008年的竞选主要表现为副主任职位的激烈争夺。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