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采风 > 沈宇丹:我国化肥产业政策制度创新的思路 返回首页

沈宇丹:我国化肥产业政策制度创新的思路

时间:2012-06-20 14:21来源: 作者:收藏

  我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效应分析

  摘  要:通过分析我国化肥产业政策对化肥企业的产品创新、化肥替代技术研发机构创新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形成的影响效应,对我国化肥产业政策的决策机制、补贴体系、化肥企业定位和农资流通机制改革提山建议,以促进化肥产业政策改革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协同推进。

  关键词:化肥产业政策;环境友好农业;农业技术创新

  1. 引言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由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研发、推广、转化、应用和价值实现各环节构成的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其本质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生产模式向环境友好和资源可持续方向转化的过程。现代创新系统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能否对变化了的要素与产品价格进行有效制度安排,决定着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当前我国农业领域的这种变化,从两个方面突出体现了要素禀赋条件和价格变动的趋势。一方面生态环境日益成为约束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要素。化肥过量和不当使用,致使我国约1/6的耕地面积遭受严重的面源污染;使我国一些重要流域,如太湖流域、珠江流域的饮用水安全危机,并导致各种高铁血红蛋白症、癌症等疾病的蔓延,由于过多的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我国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受化肥施用的边际递减规律作用,我国面临粮食增产困难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双重恶果。另一方面,作为“粮食的粮食”的化肥的供求市场发生变化。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氮肥和磷肥都已经进入供大于求的产能相对过剩阶段,季节性和区域问供给不平衡,已经成为我国化肥市场主要供需矛盾;粮食作物对化肥的消费总量在农业化肥总消费量中有下降趋势,消费的区域性差异较明显。环境要素权重的加大和化肥供需矛盾的缓解,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通过对我国长期“鼓励化肥生产和消费”的化肥产业政策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影响效应进行分析,从推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角度,提出我国化肥产业政策制度创新的思路。

  2. 我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效应分析

  2.1 化肥价格和化肥企业优惠补贴政策与化肥企业的产品创新行为分析

  化肥限价政策和化肥企业优惠补贴政策,是政府实现“鼓励化肥生产和消费”政策目标的两项重要的政策工具。其中化肥产业限价政策属于上限价格政策,因此我们只考虑限制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状况。假定化肥企业是追求利润或者效用最大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具有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扩大获取利润的空问和效用水平的内在需求,其技术或产品创新的路径有两种:①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产出水平,在规模扩张和单一产品生产基础上获取收益的粗放式创新;②适应对农业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需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单位产品的环境贡献和利用效率的,通过多样性、差别化和专用性获取利润的内涵式创新。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多变的,作为企业家通常会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与现实利益和潜在利益之间权衡。

  根据国外化肥企业的发展状况,从长期来看,化肥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必须使其产品不断向环境友好方向转化即沿着第二种创新路径发展,这种路径在短期内由于环境和资源的收益外部性不能内部化而遭受一定损失。但从长期来看,随着环境产品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环境产品需求上升,将使化肥企业的长期收益不断增长。因此,在不实施化肥限价政策的状况下,化肥企业可以在两种创新路径上选择,并且两种路径都存在使企业利润或者总效用水平增加的状况的可能。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的是化肥产品的产出量Q纵轴表示的产品价格P,DD'为市场需求曲线,OS0为技术变革前的供给曲线。OS表示的是第一种创新路径下的产品供给曲线。OS1向右下方移动,表示在同等价格水平下,供给量增加或者在同等产出水平下由于生产成本下降而供给价格下降。OS’表示的是第二种创新路径下的产品供给曲线。在没有实施化肥限价政策的状况下,技术变革前的化肥企业的总收益为PoXQo,即为OPoEoQo的面积。当化肥企业采用第一种技术创新路径时,供给曲线从OSo)向右下方移动。假定在移动到OS时,所获得的收益为与技术变革前的收益刚好持平,当继续向右下方移动到OS时,总收益为OPEQ',明显低于不变革的水平,因此,在不实施化肥产业政策的情况下,企业并不具有不断向第一种创新路径强化的必然的推动力。同理,在化肥企业采用第二种创新路径时,也具有收益增多或减少的可能,化肥企业不会会完全排除向第二种路径方向发展的可能。从长远发展和获取较大的未来收益的动机下,化肥企业具有选择第二种创新路径的激励因素。而选择第一种创新路径,虽然可能会使化肥企业收益增长(也可能由于低水平竞争而收益实际受损),但由于其产生的负外部性效应,则会使社会总福利下降。

  当实施化肥限价政策后,企业的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之问的缺口不断加大,进行第二种创新的风险和成本不断加大,而收益却确定性地不断减少。在这种状况下,化肥企业的产品创新路径几乎是完全倾向于第一种创新路径并不断强化。在恶性的、低成本竞争状况下,化肥企业无法改变创新路径,因为任何的风险和成本增加都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条断裂而发生危机,化肥企业面临的是不断应对恶性竞争市场的生存问题而不是长远的发展问题。而且在国家对化肥企业生产所用的原料和能源实施补贴的情况下,即化肥企业能够根据其产出量和市场营销量获得政府补贴时,第一种创新路径就会进一步强化。如图1,假定限价为PL则当采用第一种创新路径时,供给曲线不断向右下方移动,在初始水平,化肥企业的总收益为OPLLoQo,当供给曲线移动到OS1时,总收益为OPLE1Q1,当继续向右移动到OS,时,总收益OPLL'QL',其中OPLLoQo< OPLE1Q1< OPLL'QL',即随着第一种创新路径强化,化肥企业的收益不断增长;而当化肥企业采取第二种创新路径时,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到OS'' 时,总收益为o_PLL''Q'',OPLL''Q''<OPLLoQo。因此,在化肥限价政策下,化肥企业有不断沿着第一种创新路径发展的经济激励和强烈动机。并且化肥企业的各种优惠和补贴政策会进一步强化这种行为。假定单位产出补贴额为T-P,初始状态时的补贴为TxQo,则当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到OS1时的补贴为TxQ1,移动到OS时的补贴为TxQ';而当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到OS’时,补贴为T*Q',则有T*Q'<TxQo<TxQ1< Tx Q',补贴政策加大了创新路径扭曲,不利于化肥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和高质量的产品创新活动的进行。

  2.2 化肥价格和化肥企业优惠补贴政策与化肥替代技术研发机构创新行为分析

  为了简化问题,我们用化肥产品代表传统技术,化肥替代产品代表化肥替代技术,假定在既定的市场中农业生产者对肥料产品的总需求量为一个确定的量Q(Q为常数),化肥产品的需求量为Q1,化肥替代产品的需求量为Q2,则有:

  Q=Q1+Q2   (1)

  化肥产品和化肥替代产品的需求函数分别表示为:

  Ql=g(P1P2)=a1-b1p1+w1p2    (2)

  (其中a1,b1,w1均为大于0的实数)

  Q2 =g2(P1P2)=a2+b2p1-w2p2     (3)

  (其中a2,b2,w2均为大于0的实数)

  其中p1,P2分别表示化肥产品的限价价格和化肥替代产品的价格,P1为由政府确定的一个常量,由于两种产品之问存在替代关系,即一种产品价格的提高将提高对另一产品的需求,因此其需求函数表示为如上(1)、(2)的关系。

  从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化肥限价PL 越高,以社会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最优化肥供给量所占的市场份额(Q*1 /Q)越小,即Q*1 越小;化肥替代产品所占市场份额(Q*2 /Q)越大,即Q*2 越大。②政府给予的化肥企业的优惠和补贴T 越大,Q*1 最优产出水平越大,即Q*2 在市场中的份额越大;化肥替代产品Q*2 所占的份额越小;③ 化肥限价PL 越高,化肥替代产品的价格P*2 越高,由于化肥限价越高,化肥替代产品的最优产出量越大,市场份额越大,因此化肥替代产品的总收益会随着化肥限价升高而获得价格升高和产出提高的双重收益而使化肥替代技术研发和化肥替代产品生产利润增加,从而激励替代产品的创新行为。④政府给予化肥企业的优惠或补贴T 越多,会使化肥替代产品的价格P*2 相对提高,但是化肥替代产品的价格升高而使化肥替代产品的需求降低,市场份额(Q*2 /Q )降低,即补贴的增多导致Q*2 降低,化肥替代产品的市场萎缩和收益降低,替代产品创新动机减弱。

  2.3 化肥产业政策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形成的影响效应分析

  2.3.1 政策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理

  政策要发挥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必须在确立政策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提供创新所需要的稳定性,促进创新外部性内在化机制和知识生产和扩散机制的形成,进而影响需求,激励创新,并且通过形成各个环节之问反馈回路和良性互动,促进具有自稳定性和动态演化能力的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系统形成(图2)。

  2.3.2 化肥产业政策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形成的不利影响

  (1)政策不能有效提供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稳定性。化肥产业政策横跨工、商、农三个部门,涉及到产、供、销等领域的能源、价格、税收、补贴、资源环境政策等,政策体系庞大。在政策制定中以工业和商业部门为主导,农业和资源环境部门的话语权少,影响力弱。化肥产业政策调整所针对的直接目标从支持农业发展到支持化肥产业发展再到支持农业发展并且逐步扩展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生态可持续。但在具体问题上政策执行部门由于存在激励不相容,常常使环境生态问题让位于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化肥产业政策缺乏前瞻性和长效机制,政策变动大,应急性政策多。政策改革“雷声大,雨点小”,限价政策和进出口退税政策时而取消时而实施,“两取消一直补”的改革方案进展缓慢,使政策的权威性和信号功能明显降低。化肥产业政策在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上的政策失灵对非环境友好农业生产行为进行错误政策暗示和信号激励,无法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和稳定预期。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