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采风 > 张旭阳:影响中国农民收入的因素浅析 返回首页

张旭阳:影响中国农民收入的因素浅析

时间:2012-10-16 14:21来源: 作者:收藏

  一、引言 

  农民收人是农村经济的晴雨表,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预报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近几年来,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得到了增长,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因此,分析和研究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一直是理论界和政府所关心的问题。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讨论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问题以及运用经济计量模型从定量的角度,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一些提高农民收入的意见。 

  二、中国农民收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得到了增长,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对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的扩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了7.1%。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农民人居纯收入增长率已经连续5年超过了6%,在2007年实际增长率更是达到了9.5%,但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在2008年GDP实际增长率有所下降(为9%),我国农民纯收入也随之下降为8%。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国民经济所受的冲击也将加大。 

  三、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农民纯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根据纯收入的性质构成,农民纯收入包括生产性收入与非生产性收入,其中生产性收入可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根据数据1996-2010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可以看到农民收入的四个成分总是不断地改变,并且它们在农民收入中的所占份额大小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了更好的研究收入问题,对四项收入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在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图1 1997-2010年中国农民纯收入环比增速折线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为了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个指标综合为少数主成分。从软件计算结果看,第一个特征值贡献率已经达到了98.545%,说明第一个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全部指标所具有的信息,所以本文提取第一个特征值,计算相对应主成分: 

  式中 、 、 和 分别表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相比之下,在第一主成分的表达式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系数较大,说明这两个指标对增加总收入起主要作用,根据这两个指标的性质我们可以确定农民收入主要仍是来自于生产性收入。而生产性收入又是由农业生产的收入和非农业生产的收入组成的。所以要想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因该从这两方面入手,分别找出影响农民收入的具体因素。 

  四、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选择重要的经济变量 

  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由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和从事非农业生产收入两部分构成。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受到财政支农力度、农产品收购价格、农业中粮食作物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比例结构、高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情况和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劳作的积极性等方面的情况影响;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收入受到城镇化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农民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影响。由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劳作的积极性是不可量化的因素、高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情况无法明确量化,所以本文仅用国家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面积的比重等因素作为影响农业生产收入的主要因素;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农民教育水平等因素作为影响非农业生产收入的主要因素。 

  (二)建立适合的经济计量模型 

  1.建立初始经济计量模型 

  设 为因变量,即农民纯收入(元/人),将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 、农产品价格指数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亿元) 、农产品产量中的粮食产量(万吨)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比重 (%)设为自变量来表示影响农民纯收入的因素。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模型使用的数据来源于1996-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2],从1998年开始,“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包括增发国债安排的支出。 

  利用SPSS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标准化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调整后的决定系数 值为0.980,说明 98%的变动可以由 、 、 、 与 解释,对模型整体方差分析结果可知F统计量的检验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 值0.05,可以认为模型整体效果显著,接下来对各自变量进行检验,利用SPSS检验后发现标准化后的常数项、 、 、 和 的检验概率值皆大于显著水平0.05,说明它们都不显著,模型不能使用,因此可以判断模型内大部分解释变量高度相关,存在多重共线性。 

  2.对解释变量进行转换改善模型 

  由于标准化后的常数项、 、 、 和 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我们可以怀疑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之间变化可能存在联动性,所以利用SPSS软件对解释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本文中利用提取主成分方法自动选取变量,得出5个成分的等式如下: 

  3.对模型进行回归诊断,确立模型 

  但是现在还不能说明上述回归方程各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还得重新进行回归才能更好说明方程。以主成分作为新自变量,利用SPSS软件对原因变量进行回归,方法为stepwise,从stepwise回归拟合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仅选取三个成分作为解释变量。计算得知主成分1、2、5的累计贡献率合计为87.80%,笔者认为这三个主成分足以代表数据的变异性。 

  4. 对模型误差项进行检验 

  回归分析过程中需要对残差进行检验,因为回归分析的假设条件要求误差项服从均值为0,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因此必须对残差进行异方差性检验。PP正态检验检验发现15个样本点大体处于直线位置上,故可以判断出残差不存在异方差性。 

  5. 对模型解释变量间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 

  从模型进行回归诊断结果可以看到:所有观测的标准化残差的绝对值都小于2,说明模型中没有例外的数据。变量间是否有共线性可以通过容忍度、膨胀因子来进行诊断,由于新的解释变量为经过坐标转换的主成分,由回归诊断结果可以看到容忍度、膨胀因子皆为1.000,因此可以认为届时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所以可以认为上述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影响农民收入的回归方程为: 

  (三)经济计量模型中变量的解释与分析 

  回归系数显示: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标准化值)每提高1,会使得农民收入(标准化值)增加0.012。粮食作物的附加值低,粮食生产收入受规模水平影响大,一般农户很难大幅度提高粮食的种植面积,因而农民种粮致福之路是很难能够实现的。 

  可以看出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标准化值)提高1,引起农民收入(标准化值)上升0.084,究其原因可能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上升,如果农产品生产价格的增长速度高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增长速度,农产品价格的降低速度低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的降低速度,这就造成:即使农业生产价格指数上升,农民收入水平呈上升的趋势。 

  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提高本应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从拟合的回归方程公式可以看到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标准化值)每增加1,则农民纯收入(标准化值)仅提高0.067,可知国家对农业扶持的效率低下;因此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不仅需加大,还需结构调整以提高投入质量。 

  每公顷的粮食产量(标准化值)增加1,农民人均收入(标准化值)减少 0.008。对农民来说其收入的主要部分(特别是中国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粮食产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本应很显著的,但我们也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谷贱伤农”,也就是说农民种植的作物越丰收,谷物的价格就越便宜。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包产到户,种粮的积极性很高,外加环境的风调雨顺农民的粮食种植产量越大反而会通过价格反向影响农民的收入,从而抵消部分因粮食产量增加而增加的收入。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标准化值)每增加1,农民收入(标准化值)将减少0.879。我们都知道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而种植面积是长久不变的,所以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对农民的总收入产生巨大贡献,即处于边际生产力递减阶段,故其反而还会拉低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所以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每增加会导致农民收入的减少,又由于该指标原始数据是相对数,由于量纲的关系所以该指标的系数值比较大。 

  四、根据模型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一)农民生产结构调整 

  1.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由上述分析可知粮食作物的附加值是很小的,针对农村实际情况,结合本地资源优势,以区域特色产业开发为重点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单纯注重增加产量的传统方式,转向生产价格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引导农民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转移到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和经营[3]。 

  2.农业外部相关因素的调整 

  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普及程度低,这制约着农业生产的附加值的提高。在我国制定农村战略时,需要注重创造条件来把适当的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引向农村和农业生产上来,真正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需要改革目前的农村教育制度,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把农村教育与农业科技结合起来,使得农村教育“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二)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改变投入的方向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国家财政支持力度对农民税收的影响不是很大,笔者认为国家没有将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和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民,政府应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扩大投入总量,加强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其次要改变投资结构。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投入,尤其加大对产前信息体系建设和产后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从根本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再次要加强农业投入的立法,制定积极的农业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此外还应切实抓好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农村小型水利、县乡村道路、农网改造工程、沼气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三)增加非农产业收入  

  由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减少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现在可以从非农领域寻找增收突破口,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推动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域集中;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壮大县域经济;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务工收入[4]。 

  (四)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 

  除了以上的因素指标,模型随机误差项包括我们应考虑的教育等因素。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我国政府应该大力、全面地发展我国的农村教育,大力推广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首先要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5]。 

  五、结论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找到了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向。利用经济计量模型从定量分析问题的角度,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到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是农产品价格指数、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农产品产量中的粮食产量。故根据数据及模型分析可以知道可以从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增加非农产业收入,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改变投入的方向,农民生产结构调整等方面来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解决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锡文.农民收入为何增长缓慢[J].农村.农业.农民.2004(1):8. 

  [2]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11. 

  [3] 杨振宁,朱镇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纵横.2006(10):49. 

  [4] 刘进宝,张延君.农业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J].经济论坛.2004(5):117. 

  [5] 韩雪峰.新时期促进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09(5):42.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