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7点,55岁的凌淑荣出门上班。和往常一样,穿一件黄色的森林防火背心,胳膊上戴着红袖标,手里还拎着一根打火棍。她是昌平区南口镇响潭村的一名生态林管护员,上岗已近8年。
2004年,北京市出台生态林补偿机制,政府出资,聘4.6万农民当山区生态林管护员。“我们村就上了32名。”
2007年,增加两名管水员,1名乡村公路管护员。
2008年,多了3名保洁员,1名流动人口管理员。
2011年,又增加了1名专职的邮政员。
“到现在,村里一共有‘六大员’,统共解决40人就业,全从政府那儿领补贴。”高秀云略算了算,“平均每人每年5000元。”
六大公益岗位的设立,也给村里的公共事务管理解了难。
马路有人扫,垃圾有人清,村里的井泵、上下水管道有人看,信件报纸有人送,乡村公路有人护,流动人口进出有专人统计,“有了这‘六大员’,现在我们响潭村,村里村外都井井有条的,村民生活更舒心、和谐!”
背景
2004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生态林补偿机制,4.6万农民当上生态林管护员,对全市1011万亩山区集体生态林进行管护,月人均获补偿400元。
借鉴生态林补偿机制,本市又陆续在农村设立了管水员、乡村公路管护员、保洁员、流动人口协管员、乡村专职邮政员等公益岗位,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又解决了农村社会管理的难题。
同时,参照这种机制,昌平、延庆、密云等区县又根据各自的特点,在农村设立了土地资源管护员、文化资源管理员、治安巡防员等公益岗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京郊已有12万农民在政府公益岗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