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甘家湖牧场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精神,大力开展定居建设,通过近10年建设,全场牧民实现了定居半定居,其中高标准定居244户(铁架子集中定居218户、棵棵林16户、新一连10户),牧民定居点实现了“三通四有五配套”,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657元增加到2012年的14876元,增长了22.6倍。
一、定居建设情况
党委高度重视牧民定居工作,举全场之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牧民定居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根据牧场水、电、路、土地等实际情况,邀请专家多次考察论证,并确定集中定居区域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铁架子牧民定居点和棵棵林定居点。2003年至2005年,甘家湖牧场对牧民定居工作本着牧民“搬得来、定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对铁架子牧民定居点进行了整体规划,为确保高起点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2006至2008年,我们抢抓乌苏市畜牧业基础设施年建设活动契机,对铁架子牧民定居点进行了高标准全面建设,多方筹措1300余万元,狠抓配套建设:一是完成了草料基地的审批、规划、复垦、改良工作,现已改良草料地37000亩;二是新建了符合抗震安居要求的砖木结构定居房152栋、暖圈152座(其中大户型占地面积3.7亩、住房72平方米、暖圈91平方米;小户型占地面积2.1亩、住房56平方米、暖圈85平方米)。三是道路砂石硬化12.9千米,完成了铁架子至场部20千米通达道路的路基工程,对居民巷道进行了绿化、硬化处理。四是架设高压输电线路35千米,新建变电所一个,实现户户通电;五是新建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一幢,配套了远程电教、桌椅、内饰等;六是新建双语学校一所、配备教师两名,新建卫生室一个、配备医生、护士各一名,解决了定居牧民子女就学和群众求医难问题;七是新建人畜饮水工程一个,户户吃上了卫生干净的自来水;八是新建了移动基站,免费为定居户赠送了电视、免费安装了无绳电话,为定居牧民信息交流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全面完善定居房、暖圈、草料地、水、电、路、通讯、有线电视、商业网点、学校、办公室等配套建设的同时,为加强定居点的管理,2008年初,设立了定居点管理办公室专职机构,配齐配全了管理人员。8月初,成立铁架子牧民新村党支部、队委会,并健全了配套组织,党员10名。
3、2009年进一步加大定居建设。一是筹资260万元配套资金,完成铁架子---场区20千米砂石道路建设;二是投资10余万元,对铁架子牧民定居点进行了全面绿化、美化;三是针对铁架子辖区牲畜较多的实际,新建了畜牧兽医分站;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内需项目、资金,完成了223户牧民定居项目的编制、申报、立项、审批工作,新增定居20户。五是对居民巷道全部进行了硬化。
4、2010年成立铁架子牧民新村社区。依托铁架子牧民新村被市委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有利契机,以美化、硬化、绿化、亮化入手,投资300余万元加快定居建设。一是新建2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大厅一个,新建文化广场一座;新建高标准步行街1条、新建特色走廊7条、文化长廊2800米、安装路灯50盏、种植各类树木2000余棵;铺设彩砖800米,安装路沿石800米,安装健身器材10套,安装石凳10个;宣传拦10块;二是完成了20户定居牧民住房、暖圈的续建工程,更换安装牧民定居暖圈采光板195个,新修牧民定居房院墙6000米,安装大门195个;新建巷道桥涵140座、新修水泥路400米、修护坡800米、巷道防渗渠4000米;三是成立了草业公司并引资600万元新建棉花加工厂一个。
5、2011年在铁架子、牧业一队、牧业六队各新建一幢居民活动室;积极与电信部门协调,新建铁架子牧民新村社区程控电话、互联网络;加快小城镇规划,年初,市国土、建设部门进行了测绘,投资100万元,新建棵棵林道路10千米、维修定居点道路42千米;投资20余万元,完成了铁架子牧民新村社区广场等区域的绿化、亮化、硬化。
6、2012年定居建设情况。一是投资57万元,维修人畜饮水泉3个、人畜饮水渠10千米,在大北山夏草场新修招鹰蹲300个。二是投资95万元对棵棵林、哈拉吾巴、康苏瓦特3个村级阵地进行了改造,并配备了健身器材;三是新建定居房72栋;四是新修牲畜转场牧道桥1座、街渠3.2千米、街桥170座,硬化定居点道路15千米,对全场65千米通达公路、12千米定居点巷道进行了保养维护。
7、近年来,在铁架子新建了2个机采棉加工厂、1个砖厂、2个滴灌带厂、1个滴灌肥厂、1个多胎肉羊养殖场;在棵棵林新建了1个机采棉加工厂、1个滴灌带厂。
通过建设,铁架子牧民定居点建设日趋完善,逐步实现了“三通、四有、五配套”,从一个戈壁滩变成了功能完善的暂新的牧民新村。
二、定居工作措施
为加快定居进程,我们采取的措施是:一是实施干部职工与定居户“帮带工程”,签订帮扶责任书,三年不变。帮助牧民具体解决草料种植、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协调解决与承包户之间的关系、建房款回收等问题;二是加快水、电进户进程,切实保障牧民“搬得来、定得住、能致富”。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凡是定居牧民,除上级补助住房款外,牧场每户补助5000元;对规划区内危房,动员牧民拆除,补助5000---8000元。每户划拨50亩草料地,建房款不足部分由牧场、承包户垫资,并优先发放世行长期贷款。
同时,针对定居牧民无技术、无资金等问题,我场专门制定了《甘家湖牧场牧民定居“一帮一”实施方案》,借助承包户的资金发展牧民定居工程,即“一帮一”工程,用发包土地的25%作为牧民草料地。
1、解决草料地问题。承包户每种植200亩土地帮带1户牧民,牧民户均拥有50亩草料地;
2、解决建房款问题。大部分牧民资金短缺,建房款筹措困难,由承包户先期为帮扶牧民解决建房资金20000元,确保牧民有高质量的砖木结构抗震安居房;
3、解决草料地改良问题。牧民未种过地,无资金、无技术改良土地,由承包户为其改良3年,土壤改良好之后交所帮扶牧民种植,承包户负责为牧民播种、提供浇灌用水、无偿提供技术指导,作物收获后,由承包户扣除化肥、籽种、微膜、农药、地管带、水费等费用后(均低于市场价)余款交牧民使用。
4、为加强牧民定居工作,近年来,场党委、管委连续下发了《关于规范牧民定居草料地种植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一帮一”草料地种植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帮扶牧民的通知》等文件强调牧民帮扶工作,目标就是让定居牧民在承包户的帮扶下尽快迈入小康生活。
目前,铁架子已建定居房218栋,其中:已建好176栋、未竣工42栋;已建好的176定居房牧民入住率100%,其中:26户转包了草料地,承包费不低于400元/亩,其余种植草料地。当前,正值春播备耕和牲畜转场的关键季节,一部分定居牧民外出采购物资、一部分牧民正在转场。全场244户定居牧民草料地12200亩,富裕劳动力就进在定居点企业、种植大户务工。
通过实施牧民定居“一帮一”工程,有效解决牧民无资金建房、无资金改良土地、无资金种植、无水浇灌、无技术发展的问题,为推进安居富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取得的效果
1、牧民生活条件改善。一是牧民居住条件根本改善。定居使游牧民从潮湿、阴暗、寒冷、卫生条件极差的毡房走出来,告别了地窝子,搬进了安全耐用、宽敞美观、冬暖夏凉的砖混结构住房。二是牧民开始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定居解决了电的问题,牧民用上了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电脑等家用电器,这不仅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而且架起了了解外部信息的桥梁,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三是饮食卫生条件大为改善,有利牧民身体健康。定居点设有卫生室,配备具有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和护士,有病能及时就诊,为牧民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交通条件的改善,牧民与外界的交往、交流更加方便。五是牧民子女教育条件大为改善。定居使家长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养护、教育子女,与孩子们有了更多的交流,定居点设有幼儿园,从而降低了教育成本。
2、牧民抗风险能力提高。定居兴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牧民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的状态。定居牧民实现了冬季舍养,有效避免了冬季放牧遭遇风暴雪灾,牲畜大量死亡的风险,也避免了秋肥冬瘦的不良生长环境,实现了牲畜的冬季育肥,增加了收入。
3.推动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定居工程实现了牧民一定程度的聚居,促进了乡村城镇化发展,推动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定居点完善功能结构,配套医疗、商业网点,建设自来水、电力通讯、道路、公园等基础设施,在不征地、不拆迁的前提下,牧民就地市民化。
定居点建设了办公室、服务大厅、娱乐室、小超市、理发室、医疗室、警务室,安装了远程教育网,新建了机采棉加工厂、滴灌带厂、滴灌肥厂,方便了牧民生产生活。
定居牧民户均50亩草料地,富余劳动力可就近到定居点企业、种植大户务工,牧民收入由过去单一的牧业转变为定居后的农业+牧业+劳务输出,大大增加了牧民收入,牧民人均纯收入从定居前的2002年657元增加到2013年的14876元,增长了22.6倍。
近年来,甘家湖牧场举全场之力投资8000余万元加强牧业定居,改善了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增收渠道,提高了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达到了定居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