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采风 > 新时代的乡村呈现别具一格气象 玩直播农民成“网红” 返回首页

新时代的乡村呈现别具一格气象 玩直播农民成“网红”

时间:2017-11-30 08:26来源: 中国三农网作者:收藏

  11月28日讯 诸暨山下湖镇里,近来多了不少“网红”。

  他们不是想象中的俊男靓女,也不是偶尔到这个珍珠养殖、加工大镇参观的游客,而是一群地地道道农民,年龄从20来岁到50多岁不等。他们还给自己取了网名,自称“珍珠爸爸”“珍珠妈妈”“珍珠哥”“珍珠弟”……

  每天,一到固定时间,“网红”们就会拿出手机,登录不同的直播平台,将镜头对准自己的日常生活,有时是到塘边检查珠蚌的生长情况,有时是剖开一个个珠蚌,有时则是将珍珠制成首饰。他们身后,是错落有致的农房、岸边停歇的水鸟和四季花开的景色。

  一年多来持续不断的直播,让原本平淡的乡村生活意外“火”了,不仅产品好卖了,还能收到不少打赏。几乎每个直播间里都互动不断,有网友问能否多介绍点识别珍珠的诀窍,也有粉丝感叹,“养珠这么辛苦”。

  走在潮流前端的“网红”们倒挺淡定。他们手脚麻利地干活,一丝不苟地介绍,计划着第二天的直播场景,不用出村,就能获得体面而有趣的生活。而在当下“互联网普惠经济”“农民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他们也不自觉地推动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让新时代的乡村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新气象。

  直播间里的乡村模样

  今年28岁的何铁勇是山下湖“网红”中的一员。

  5年前,他从诸暨一家汽配公司辞职,回村接手珠蚌养殖生意,到之后接触电商开网店,再到做直播,他说:“生活的这一连串变化,连自己都觉得有戏剧性。”


  尽管已在镇上买了房子,何铁勇仍习惯住在广山村的家里。那里有整洁的小巷,古朴的外立墙面,游步道穿行其间,绿植点缀庭院。

  采访这天,他要直播的是开蚌。初冬的一场小雨,让他只能把直播的场地从室外换到了位于西杨龙村的工作室内。200多斤珠蚌,早已搭着车从养殖基地出发,到了村里。

  何铁勇攥着手机、充电宝,来来回回10来趟,才将一桶桶珠蚌拎下车。经过清洗,一部分珠蚌整齐地排列到了木板上,其他的放在旁边盆里备用。他又拉上遮光帘、打开强光灯,小小的房间被布置成了直播间。

  “人再多点就开始。”他盯着手机,等待直播间人数超过200人。

  线上,粉丝跃跃欲试。线下,父亲何炳焕戴着手套,用***熟练地剖开珠蚌,分成两半,藏在蚌肉中的珍珠便在灯光下现出柔润的光泽。

  一边关注着开蚌情况,何铁勇还要注意手机屏幕上的动静。有人高兴,有人质疑,还有人耐心不够,他都得打起精神回答问题,调动气氛,招呼进出直播间的新老网友们。

  “直播是个辛苦活。”何铁勇说,如此这般,要从下午1时持续到夜里12时,才能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有直播间一直开到次日凌晨两点的。”

  除了开蚌,他也教网友如何辨别珍珠、制作和售卖饰品。观看直播的人数,从一开始的几个人,一路涨到了3000多人,这让前一刻还在怀疑“农业和农民的生活,到底会不会有人感兴趣”的何铁勇松了一口气。

  总结成功之处,他想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土”:“城里人没怎么见过,农村人又倍感亲切,乡村生活本来的样子,不就是最有价值的直播内容吗?”

  两代人的线上生活

  直播的11个小时,自然不是生活的全部。

  镜头扫不到的地方,父亲何炳焕在加工厂里筛选着蚌里剖出的珍珠,母亲何建元则重复着用线穿珠子、打结的工作。自家的养殖基地离山下湖镇并不近,尽管已聘了工人管着,但时不时还得有自家人过去看看。

  30多年来,何炳焕的记忆中,无论是养虾、养鱼,还是养珍珠,养殖户的生活就是被“绑”在水边的。他们在自家养殖基地边造了几间茅草屋,吃住、生产都在小小的空间里进行。

  每天凌晨4时许,何炳焕便得起床,穿上胶鞋,提着手电走出茅草屋,检查每个网袋里珠蚌的情况。四五百亩的水塘走下来,日头便过了午,而下午又要喂鱼、剖蚌。等到一批珍珠采完,再统一装袋批发给商贩。

  尽管蚌的死亡率、产出数量等任何一项因素变化都可能影响一家人的生计,但行情好时,一年能有几十万元收入,因此,何炳焕从未想过要放弃这一行。到了差不多该“退休”的年纪,他把何铁勇叫回了家,希望儿子能踏实地接过班,但无论如何,“直播”都不算是他心目中的“正事”。

  “难道年轻人只能重复父辈的日子?”何铁勇说,互联网时代的乡村,正在拥有越来越多与城市同等发展的机遇,“现代技术进步、乡村建设的意义,不就是让我们能够寻找到人与土地相处的最佳方式吗?”

  看着已遍布全国的“淘宝村”,何铁勇义无反顾地投入了网络直播的大潮中。

  几个月过去,他倒也折腾出了些名堂,连邻家小弟何建伟也将主播当成第一份工作,加入了他的直播间。这位刚满20岁的年轻人,长得白白胖胖,走路一颠一颠,颇有些“网红”气质。他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叫“贱贱”,直播时憨厚而逗趣的对话,常常引得网线另一端的人们哈哈大笑。

  看着热热闹闹的直播间,何炳焕老两口也觉得挺神奇。渐渐地,连普通话都不太会说的他们,也打开电脑、手捧字典,讨论起网上稀奇古怪的问题。

  “要不你们也拍拍我?”最近,母亲何建元也开始尝试面对镜头,介绍自己设计、制作的新款饰品,竟也有了不少人气。

  乡村振兴的“互联网+”路径

  山下湖镇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直播“大军”。

  40来岁的西杨龙村村民宣建峰在村里承包了二三十亩水塘,面对镜头介绍起了珍珠养殖;开着实体店的周前锋请了主播,将产品搬上了直播间;在义乌做生意的骆贤军,每周往返,到村里做现场直播……水塘边、珍珠市场里,拿着自拍杆和手机的农民来来回回。

  在全中国的版图上,网络直播正在微妙地改变着乡村。


  山西省武乡县岭头村,百户村民尝试直播耕地,对着手机镜头宣传不用化肥的农产品;浙江遂昌茶树坪村,53岁的村支书黄久富带着村民,直播种稻谷、卖大米,并发起网络众筹募集“体验师”来插秧、收割;宁波象山县,当地“网红”和农村淘宝合伙人做主播,用手机镜头向网友展现真实的渔村生产生活场景,超过50万人在线观看,卖出200万元海鲜……

  “如果说物联网能让农民实时看见种养殖情况,直播就是把这些情况放到所有人视线中。”西杨龙村村支书骆仁钧觉得,市民想回到自然,农业生产要提升价值,农民主播们想挣点钱,直播就成了连接这些需求的桥梁。

  在山下湖镇干部看来,农民主播、农村直播的出现还有另一层更重要的意义:“直播不仅让传统农业身价倍增,也有助于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

  过去,有着悠久淡水珍珠养殖的山下湖镇,因为使用大量低价有机肥做珠蚌食料,蚌塘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严重。去年7月,镇上启动珍珠产业转型专项行动,不再允许所有到期蚌塘使用传统珍珠养殖模式,只有符合“绿色”养殖标准的才重新发包。

  “大家发现,通过直播,每一寸土地上的产出效益几乎是原先的几倍。不用怎么引导,农户就会自动放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山下湖镇干部说,为了让直播画面更好看,不少人还主动清理塘底淤泥、开展自动化清水养殖,“现在只是珍珠业,若是直播内容扩展到稻谷、水果、鸡鸭呢?相信不仅是产品销售,休闲观光、快递产业等都将被带动起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眼下,诸暨农民主播的数量已超过百人,在这里能明显感受到:向着浙江乡村不断渗透的互联网基因,正在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重构乡村生活

  前不久,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栏目,选取了四川90后农民刘金银作为当周人物。他在网络平台直播喂猪、插秧、打鱼,每天花10个小时展示乡村风貌,也记录自己的生活,半年获10万粉丝、8万元打赏,他也由此成为“网红”。

  这也是农村直播首次成为大众媒体报道的焦点,在更广的范围内“走红”。有观众看了感叹“村会玩”,也有人评论,刘金银像是新时代的闰土,勾起了内心深处的乡愁。

  一项统计显示,2016年底,全国网络直播平台数量超过120家,用户超过3.5亿人,直播平台也经历着从PC秀场到游戏,再到泛娱乐直播、基于移动的垂直细分类直播和资讯直播的发展历程。这其中,对于“三农”领域的直播也开始大量涌现。

  比如,“花椒直播”于去年5月开始推出直播+农业、直播+旅游等全新频道,“YY”开设了中国农业技术交流、现代农业、亿农业等多个农业直播间……业内人士评价说,这种“直播+新型农业”的模式,通过线上的娱乐互动实现营销,给农产品供需双方提供了全新的消费场景,前景十分广阔。

  而若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更是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共享社会进步成果的一种全新方式。

  毕竟,无论要实现城乡协调,还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都不可能单纯依靠设施提升、资金投入和外力驱动。实现乡村振兴的新使命,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理念、新产业、新品牌等软实力要素来支撑。

  一个个农民主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生活的新气象,看到了农民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的新转变,也看到了打通城乡“最后一公里”的新契机。

  松阳农民叶洪清在他100多亩的茶园里装了近20个摄像头,全天候向网上的观众直播茶叶的生长过程。不仅生态绿色无公害的茶叶得到了认可,不少人还对种植、加工过程产生了兴趣,萌生了游玩的想法。

  家住四川犍为县清溪镇和平村的郝壮,利用直播平台开设了“大石头微课堂”。他把岷江边捡来的鹅卵石洗净,根据石头的天然形状,打底、勾轮廓、上色、制作成各种图案的石制工艺品。

  24岁的贵州青年曹欢,回到家乡做直播、拍摄短视频。其中最火的一条,拍的是苗族姑娘用1小时穿裙子,然后给年轻人们跳舞。因为苗族风情与农村特色融为一体,兼具人情味与文化价值,获得700万次的播放量和3万次的转发。

  ……

  一个个直播间里,展现乡村生活的叶洪清们是一种类型,展示乡土艺术文化的郝壮们是一种类型,传达农业生产过程、农耕文化的“珍珠哥”们也是一种类型。他们拿着手机,在田间地头搭起一个平台,身份从果农、菜农、牧民变成行业专家,面对互联网另一端的粉丝们侃侃而谈、幽默互动。没有高科技和大场面,也没有拼颜值,更没有低俗怪异和荒诞,乡土生活和文化本身就能催生好奇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各种“种植直播”和“养殖直播”,将网友们带到田间地头,把农产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信息原汁原味呈现给大家,提高了生产透明度,让人们能放心消费,同时也推动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绿色农业。

  网络直播,重构着农村的商业模式,也在重塑人们对于农业、农民、农村的印象。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坚信自己除了务农、打工还可以有不同出路的新农民,也看到了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老农民们。正如何铁勇的母亲所说,“里头的名堂要弄通不容易,玩多了还挺有意思”。

  在这个多姿多彩的新时代,他们的走红,并非完全靠运气,而是在与自己较劲的过程中,拼命进步,学习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发挥个性化的优势。即使今后不做网络直播,相信他们依然可以在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展现出优秀的模样。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要求。当农民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乡村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才会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