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颗菜先监测后检测 须闯“五关”方能到市民餐桌
兰陵县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狠抓基层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通过积极开展农产品抽样监测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为了让菜农增收、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兰陵县以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构筑起“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的从菜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链。兰陵菜从采摘到市民的餐桌,须要过十户联保关、基地不定期抽检关、蔬菜进入市场检查关、运菜车辆出市场关,终端市场检验等5道关口。
该县建立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乡、村三集联动的监管组织网络。县农安办统一负责全县辖区内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三品一标”产品的监管、农产品抽样检测、乡镇农安人员和村级农管员的业务培训、农资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职能;各乡镇设立了“三位一体”公共服务机构,全部成立了农安中心,建设了检测室,配备了农残速测仪等农业检测设备和相关配套设施,实现了农技推广、疾病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三位一体”;各个村级都选配了农管员,具体负责本辖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法规宣传和信息上报。
据记者调研,54岁的兰陵县张村村民张厚欣是该村的农产品安全管理员。用他的话说,“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也能当个‘官’,吃上每个月300块钱的公家饭。”去年6月。兰陵县在全县1024个村庄公开选拔农安员,负责村里蔬菜安全问题。经过4个月的培训、考试,张厚欣去年10月正式“履职”,监督起了村里200多个蔬菜大棚和一家农资产品经销店。自去年10月以来,张村蔬菜没有发生一起农药残留超标事件,蔬菜检测全合格。
该县还着力打造了县、乡、企业三级检测网络。在县政府成立县检测中心的基础上,乡镇农安中心全部成立了检测站,企业建立了自检室。目前,全县乡镇检测室达到18个,农残检测设备29套,检测技术人员23名,企业自检室46个,检测设备83台,检测人员达到58名。同时,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项目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
配备农残测速仪器83台,开展速测12500余次,合格率99.2%。今年1月,兰陵县还启动“十户联保、菜农自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10户种大棚的村民相互签订承诺书,承诺不使用禁限用农药,一旦发现全部销毁。”兰陵县农业局党组副书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副主任张贵彬告诉我们,这项举措就赋予了村民相互监督、相互制止、相互举报的权利。
记者发现,兰陵县华凯蔬菜批发市场每天早上装满蔬菜准备外运的大货车都会排起长队来办理蔬菜“准出证”。运销大户张军告诉记者,这批黄瓜要运往上海江桥批发市场,“如果没有准出证,连门也出不去。”张军口中所说的“准出证”,其实是一份农产品检测报告。“只有合格黄瓜才能离开市场,如果不合格,就地销毁。”
“今年以来,全县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展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18次,抽取包括黄瓜、辣椒、西红柿等农产品样品286个,样品监测合格率98.6%;全县农产品生产企业配备农残测速仪器83台,开展速测12500余次,合格率99.2%。”负责农业对口的杨副县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