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农结缘一干就是56年
白谷兰已年近八旬,是成都人。1955年毕业于成都农校后,他被分配到三台县农业局当农技员。学农干农,白谷兰一干就是56年,与农业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当地农民都称他为“我们身边的袁隆平”。
1959年,白谷兰调任三台县农业局任副局长。为改变当时的农村发展面貌,他心头有了个“粮猪安天下,林果富万家”的“富袋”思路。实践中,他开始进行玉米、水稻新品种的引进、改良、创新选育工作。1976年他带领技术干部到三台新德镇搞杂交水稻制种,亩产达到94.5公斤,让一直跟水稻制种打交道的人都啧啧称赞。
三台是个丘陵农业大县。每一次在田间行走,看到农民在地里挥汗如雨,但收入寥寥,白谷兰心里就很着急。那时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于是他醉心于优良种子的改良培育和科学种植方法的普及推广。经过实践,他和同事一起总结出了“小春留预留行,带状改制,给早玉米留出席位”和“带状早播杂交种,密植全苗攻穗肥,改种又改制,改种结合改制抓早”等种植方法,为丘区农业增产闯出了一条新路,使三台县的玉米总产量在1980年就一举闯过了三亿斤大关。因成绩突出,白谷兰受到了省农业部门的表彰奖励。1984年,白谷兰在灵兴镇柏杨村抓“钱、粮双丰收”试点,使柏杨村在1988年由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全县当时收入最高的一个村。
1994年,白谷兰退休了。原本可以在成都安享晚年的他,却舍不得从事了几十年的“三台农业”,离不开他的育种研究。为了便于实验,他在自己住家的28层楼的楼顶弄了一块“实验田”,年年做着种子的培育实验。对于这一切,白谷兰是这样诠释的:“人的一生总应该做几件让人 ‘捏得叫’(叫得响)的事吧。老不可怕,我怕的就是老而无用。”
退而不休情倾三台农业
退休后,白谷兰继续在三台的灵兴、新德等镇乡,自费租地,自费进行着玉米新品种的引进、改良和创新工作。当地的农民刘高吉、刘先银、赖仕民等等都成了白谷兰育种试验基地的相伴人。
“白老和我是老朋友了,从1992年起我就开始试种他培育的种子,记得最开始试种的是‘玉米B10’,当年亩增产200多斤,把我们一家欢喜得不得了。最开始是我一家人试种,后来见到了实效,村里很多人家都开始向白局长要种子。20年来,大家可是受益不少。”刘高吉说。
“白老每次到地里看情况,给我们讲技术都仔细得很。他培育的玉米种子大家都喜欢种哦。今年他到外地去,一时忘了给我寄种子,我都是打电话找他要的。”说起白谷兰,赖仕民是一脸的感激。
“白老做事认真得很,一到地里就忙个不停,比我们这些真农民还舍得花功夫。”“这么多年给我们免费种子,连我们家的水都没来喝一口哦”……提起白谷兰,村民们纷纷赞叹道。
白谷兰培育的种子,在最初试验阶段,都是少量的、免费地提供给农民试种。在种植过程中,他都要亲自到地里,指导农民套袋授粉,并逐行逐株观察记录各种数据。一年无数次地往返于成都、三台之间,每月的退休工资差不多都耗在了租地、差旅等上面了。对此,他只是一笑置之:“这点花费算不得什么的,一个品种的试验成功,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白谷兰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玉米高产杂交种“B40”(后来更名为 “登海11号”),其亲本原是仁寿种子公司农技干部于耀光育成的,因无法在生产上利用,被他引进,连续8年进行多点试验示范,增产效果十分突出。后来该品种先后在山东、陕西、四川、贵州等十省市大面积种植,累计推广5000万亩左右,增产玉米达100多亿斤。“只要增产,农民就能得到实惠,我就高兴,更加乐此不疲。”白谷兰说。
退而不休,白谷兰经过多年的改良组配,研发出了玉米新品种 “谷丰418”、“谷丰429”等。经对比试验示范,其产量、品质、适应性、抗病性等主要指标,均具有明显优势。
常年跟他打交道的人喜欢称他是三台的“袁隆平”,每一次听到这话他都会连连摆手:“我跟袁隆平院士比简直差得太远了,但我们都有一颗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