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州区漷县镇草厂村,人人都知道村党支部书记王连明有句名言:“当村干部,就得为村里老百姓致富趟路。”王连明是这么说的,在他担任村支书的20年中,也是这么干的。在他的带领下,村干部带着大家闯市场,村民年人均收入从曾经的不足3000元,变为现在的2万元。如今,他又采纳了年轻村委的意见,琢磨起开通蔬菜电子商务的事。
党员基地为村民趟路
在草厂村里,村民要种什么、怎么种,不用自己费心,只要到村党员示范基地瞅瞅,就有了答案。用村民的话说:“党员基地里,王书记带头,啥新品种、新技术都由党员先尝试,赚钱了,党员才会推荐给我们。”
这不,党员基地里又在试种猴头菇,10个试种棚已连续3年获得丰收,每个棚年纯收入20来万元,村民们都认可了这一新的种植品种,对基本的种植技术也都了解了八九分。
对于村民的称赞,王连明总是说,党员就是要为村民致富趟路。草厂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994年,王连明上任后,看准发展设施农业这条致富路。可建大棚需要钱,村民不敢冒险。王连明决意建村党员示范基地,带头自掏腰包,和村里50多名党员集资10多万元建成12个大棚。当年,每个大棚就实现纯收入5000元,村民们心里有了底,纷纷主动加入进来。
带头闯市场为村民卖菜
村民种上了大棚蔬菜,卖菜又成了王连明和村干部的新任务。2006年,6家农民第一次承包蔬菜大棚,可当年大萝卜滞销,6家农民种出的8万多公斤大萝卜卖不出去,王连明就天天替村民跑新发地市场、托关系卖菜。最终,在他的努力下,大萝卜以每公斤0.6元的价格全部卖出,6家农民不仅没赔,反而赚了上万元。
这之后,王连明决心打造草厂村自己的卖菜平台。他说:“不光是为了以后村民卖菜有固定渠道;如果菜在地头卖给商贩,得经过两道批发、一道零售才能到居民手里,中间利润都让商贩挣了;如果我们自己卖菜到居民手里,那这些钱可就都是我们村民干落了。”
想到了就干,他带着村里产的新鲜蔬菜开始跑社区。如今,草厂村在16个社区建立了小菜园,每天以低于市场15%的价格直销蔬菜,村民每公斤卖菜收入高出0.4至0.6元,皆大欢喜。
培养年轻人闯电商市场
如今,60岁的王连明开始认真考虑培养下一代村子发展带头人的事了。他说:“我的精力毕竟有限,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是脑子灵;这些年了,我觉得要想让村民富,关键得先富村民的脑子,而这一点,年轻人的想法会更有建设性。”
“80后”的王振辉在家人劝说下回村发展,王连明一眼就相中了他,经过考核,王振辉被村民公选为村里最年轻的村委。王振辉也不负王连明的期盼,上任第一个月,就提出发展蔬菜电子商务的建议。王振辉的妻子在网上开进口食品销售店,他和妻子的一些老顾客聊天发现,不少城里白领喜欢网上购物。“我们村有自己的送菜车,如果开网上菜店,基本上能确保4个小时就把菜送到对方家,肯定能受这些白领的欢迎。”提案上交后,王连明找来专家请教,得到肯定后,全力支持王振辉为村里再闯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