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高村镇沙柳村西红柿成熟的季节。红里透青的西红柿挂在枝头,沙柳村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希望就在这和煦的春风里温暖而真实。
沙柳村西红柿以沙瓤绵软、酸中带甜、清香独特而闻名,已成功打入北京、上海等城市大型连锁超市。据了解,3公斤装的柿子能卖到88元。
“天价”西红柿究竟是怎样育成的呢? 沙柳村绿洲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时述阳道出了其中奥秘:沙柳村西红柿全部用大豆、花生饼粕经膨化发酵后做基肥,授粉靠熊蜂,除虫用粘虫板、杀虫灯,浇水时掺牛奶,柿子成果后再定期向叶面和果子喷洒“特供奶”。
探索这一特殊种植模式的是沙柳村村委主任、绿洲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时述忠。
沙柳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种植西红柿。当时村里修建了一些简易冬暖式大棚,由于粗种粗管,西红柿品质上不去,价格低还不好卖。2009年,时述忠带领村民成立了绿洲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始抱团闯市场。
为保证沙柳村西红柿口味的与众不同,时述忠费尽心思寻找那种能吃出童年记忆的酸酸甜甜口味的西红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多方寻求,时述忠终于在中国农科院买到这种绿腚红顶、果实饱满、果皮纹理呈放射线状的老式西红柿种子。有了优良的西红柿品种,时述忠着手点“柿”成金。他邀请农业专家进村传授技术,补贴每个新上冬暖大棚社员2万元,充分调动社员们的种植积极性。为保证西红柿品质,时述忠通过合作社实行统一供种、育苗和管理,完全按照绿色食品执行标准进行种植。
新型农技管理,加上优良土质,使沙柳村西红柿果形周正、口味独特、营养丰富,一投放市场便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因没有自己的品牌,一个大棚年收益还是上不去。为补上这条短腿,2009年秋天,时述忠带领社员们开始申请沙柳村西红柿商标和绿色食品认证。2010年,“沙柳村”商标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2011年,沙柳村西红柿又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
有了自己的品牌,沙柳村西红柿身价倍增。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健康养生千家农特优产品首场品尝盛宴”上,沙柳村西红柿受到与会嘉宾一致好评,绿洲蔬菜专业合作社也因此被农商委国际健康农业管理中心指定为健康养生农特优产品西红柿生产基地。沙柳村西红柿一炮打响,相继走进北京物美、上海联华等大型连锁超市,每公斤售价近30元。
“没申请商标前,半亩西红柿只能收入1万元左右,现在能收入近3 万元。”时述阳高兴地说,目前全村已发展西红柿冬暖大棚100余亩,小柿子成了沙柳村的大产业,可为村民增加收入300多万元。采访中,记者获悉,沙柳村“千亩农超对接基地”已被威海市政府立项批复,这为沙柳村西红柿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为做大西红柿产业,时述忠又开发出盆景西红柿,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不论是在外出考察学习中,还是在生产生活中,时述忠都特别留意致富信息。一次,时述忠外出学习期间与他人闲聊发现,茶叶发展前景广阔,时述忠马上与青岛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的教授取得了联系,提出打造“千亩茶基地”的设想。
回来后,时述忠立即在威海刘公岛种植了几亩茶园,注册了“刘公岛”商标。随后,时述忠又在柘阳山承包了几百亩山峦种植茶叶,以此带动周边群众种茶致富。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时述忠的茶叶加工厂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今年就能喝上我们自己生产的新茶。”时述忠自豪地说。
父老乡亲的福祉时刻挂在时述忠的心上。2011年4月,他当选为沙柳村村委主任。面对一穷二白的集体经济,时述忠没有退缩。“只有改善村内的环境面貌,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才能提高群众的幸福感。”时述忠暗下决心。
为尽快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时述忠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争取16万元浆砌村中东西两条排水沟、开挖一条南北水沟,解决村民多年雨季水患难题;协调供电部门投资200多万元,改造村内电网、安装近百盏路灯,解决了村内电压不稳和村民夜间出行难题;筹资近20万元整修山路,解决村民种田行路难题;筹资20多万元实施自来水改造工程,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今年,时述忠又争取到投资140多万元的基本农田改造项目,全面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并筹资30多万元重建村西大桥。
西红柿和茶叶种植已经让沙柳村的村民初尝特色种植的甜头,“沙柳”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已远近闻名,但时述忠并没有满足,在他心中还有许多致富的点子正在酝酿。在采访即将结束时,他用一个当下颇为时髦的词汇描绘了自己规划的蓝图——带领全村人民同奔小康,共圆“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