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人物 > 心里始终装着牧民的村干部 返回首页

心里始终装着牧民的村干部

时间:2013-08-25 13:09来源: 作者:何伟、张卫中收藏
       裕民县阿勒腾也木勒乡江阿布拉克村巴哈提别克·赛甫拉,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对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以实际行动践行和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当人民的老黄牛”是这位普普通通党员的座佑铭,也是他做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的信念和追求。
政治上强,对党忠诚,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巴哈提别克十分重视党员队伍建设。他常常说:“党支部是否能起到战斗堡垒作用,关键是党员队伍能否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所以,在发展党员时,他总是认真考察每一名申请入党的同志,不管你是哪个民族,只要你严格遵守党章规定,只要能在村里各项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他在支部会议上总是积极支持和欢迎的。在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方面,巴哈提别克同志总是按照“三会一课”的要求,严格要求每一位党员都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在村中的有关规定,他常说,“打铁先要自身硬”,党员不能很好地掌握政策,就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走发家致富的道路。在他的带领下,江阿布拉克村党支部在争创“五好”党支部活动中荣获“五好”党支部称号,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2010年被自治区授予“抗洪和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巴哈提别克在政治上也非常坚强。他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他能够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观点,不但自己以身作则,而且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不信仰宗教、不参与宗教活动,在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第一线,经受最现实、最直接、最具体的考验。他对宗教事务愿管、会管、敢管,坚持教育和引导信教群众依法参加宗教活动,绝不允许未成年人参与宗教活动,对非法宗教活动绝不留情。他经常召开村民大会,教育群众提高警惕,分清是非,严防“三股势力”的渗透破坏。他十几年如一日,积极联系宗教人士、信教群众谈话两项制度,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稳定隐患,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调动了他们配合村“两委”工作的积极性。
                                                               默默奉献,一心为民,努力为群众办实事
      江阿布拉克村是一个哈萨克族占99%的游牧村,春夏秋冬四处转场,全村共有五个村民小组,有牧户556户2004人,有草场47万亩,草料地4800亩,牲畜存栏6万头(只)。该村是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每逢自然灾害,牲畜大量死亡,牧民损失严重,为改变该村的贫困面貌及生活习惯,裕民县自98年开始实施牧民定居工作。2000年,当他担任村主任以后,他就下定决心要大干一场,让全村变个样。他召集全村党员商议讨论,全村要新修七条道路,全长合计约7公里,当时正是农忙季节,即要保证不误农牧业生产,又要完成全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难度大是可想而知的,于是他把每一条路都分给了党员和村干部,结合县上的工作队,他提出每天白天所有党员干部在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做好思想工作的情况后都要参加劳动。晚上,每个党员、村干部依次向村党支部汇报当天的工作进度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有问题及时汇报,有困难当时解决。这一做法得到县委的肯定,县上多次在江阿布拉克村召开现场会,要求其他乡场村队都要向他们学习。巴哈提别克同志则是每天最晚一个睡觉,早晨最早一个起来,在新修道路时,他带头用自家的小四轮拉沙石,没有交通工具的,他无偿将小四轮借给其他群众拉沙石。就这样,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全村七条道路全部铺平并砂石化,累计拉运砂石4300多方。目前,江阿布拉克村已定居牧民145户580人,家家住上了抗震安居房,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砂石路,建起了暖棚暖圈,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作为一名党员他自始至终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江阿布拉克村是典型的牧业村,养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村民的收入。在畜牧业工作上,巴哈提别克坚持科技养畜、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的思路,重点在结构调整、抗灾保畜、良种引进等关键性措施的落实上下功夫,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巴哈提别克和党员认真调查分析全村的产业状况,经过多次的讨论,他提出“发展集体经济、调整畜群结构、推动畜种改良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发展思路。经济发展思路制定了,关键是抓落实。为使江阿布拉克村牧民尽快致富,他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坚持逐户走访,问计于群众,把牧民挨家跑了个遍,动员他们改变传统模式,调整结构,发展现代蓄牧业。经过他和党员干部的努力,种植结构调整为种植饲草料4800亩,保证了定居点饲草料的储备,全村牲畜存栏达到6万头只,其中优质巴什拜羊达到5万只,使牧民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全村依靠家庭牧业增收已是江阿布拉克村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把群众冷暖放心上
        给困难户贷款,给“五保户”家里送去生活用品,关心帮助“四老”人员,为许多家庭调解纠纷……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有时家里人都不理解他,说他工作太忙,不能照顾年迈的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生产,不能爱惜自己的身体,却他却坦然地一笑了之。2010年3月,裕民县爆发百年一遇的大洪水,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村党支部在第一时间迅速成立了抗洪抢险指挥部,立即启动抗洪救灾应急预案,紧急动员,迅速组织力量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抗洪抢险、恢复生产自救,全力确保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抗洪期间,巴哈提别克深夜带领以民兵为主力的党员干部冒着倾盆大雨挨家挨户逐一检查群众住房的安全隐患,对危房户的男女老少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由于抢救及时,措施得力,确保了农牧民群众无一人伤亡。灾后重建工作,涉及各族农牧民的切身利益,群众对重建要求迫切、热情高涨。他深切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每天早晨离开家,常常深夜才回去,天天骑着摩托车奔波于定居点与牧场之间,安排群众的生产生活,指导村民按照统一规划建设抗震安居房,一天要跑百余公里。因劳累过度,他得了胃病、关节炎,但他并没有影响工作,依旧是风里来、雨里去。牧民劝他到医院看看,他总是说:“没事儿,等闲下来再去”。在他的努力下,受灾的群众全部住上了新的抗震安居房。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