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人物 > 甘肃5位80后驻村第一书记 带着村民脱贫致富 返回首页

甘肃5位80后驻村第一书记 带着村民脱贫致富

时间:2018-01-12 19:31来源: 中国三农网作者:收藏

  1月5日讯 位于庆阳环县西北部的车道乡山大沟深,条件艰苦,但是来自省城兰州的5位“80后”年轻人却在这里“安营扎寨”,他们把贫困的山沟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5位“80后”年轻人都是甘肃煤田地质局选派的驻村干部,分别在环县车道乡的5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他们用责任和担当带领和帮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新年伊始,怀揣梦想,他们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奔跑着、拼搏着……

  杨志强 工作干得好不好 群众说了算

  2017年9月1日,刚满30岁的杨志强离开甘肃煤田地质局综合普查队,来到环县车道乡苦水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3个多月来,他将村里336户人家全部走了个遍,尤其是88户贫困户,有些上门不下七八次。


  “只有熟悉每家每户的情况,心里才有底,驻村帮扶才能做实。”杨志强说,他是天水人,刚到苦水掌村入户摸底时,村民常说的“安架房”“窖场子”“电水井”等都不知道是个啥,后来才明白,房顶呈“人”字形有上下圈梁的是“安架房”;农户院里硬化的集雨收水的场地叫“窖场子”;“电水井”是装有水泵的水窖。

  如今,虽然口音和村民还有区别,但村民说的话杨志强大都已能听明白。沟通交流多了,贫困户也不把他当外人了,有啥事也都愿意找他说。

  “每当走进农户家,群众叫一声‘小杨’,热情地把我拉到炕头上,嘘寒问暖,我就特有成就感。”杨志强说,看到农户把他当亲人,相信他、配合他,他的心里就无比欣慰,且深深地体会到“驻村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王长政 帮扶重在“扶智”贵在“扶志”

  2017年8月份,王长政到环县车道乡魏洼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到环县驻村之前,亲戚们说那里山大沟深,条件艰苦,我当时还有些不以为然。”王长政说,来到魏洼村他才发现,这里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户种植结构单一,土地收益低,没有稳定收入,脱贫难度非常大。


  村里有贫困户140户,贫困人数达579人。在翻阅村上资料后,王长政发现了一个贫困的症结――魏洼村在2017年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没了志气,再怎么帮扶,也扶不起。对魏洼村的帮扶,要重在于‘扶智’,贵在于‘扶志’。”3个月来,王长政从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入手,协助村班子完善党员干部管理机制,做好年轻后备党员的培养工作。同时,强化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把党员的活力激发了出来。

  2017年,在王长政的积极争取下,甘肃煤田地质局向村上当年考入大中专院校的16个学生,每人发放了1000元资助金。此外,他还联系了农牧业方面的专家,来村里为农户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支持。1月4日,王长政告诉记者,新年新梦想,他希望今年村里的各项工作目标都能顺利实现,也希望远方的家人健康平安。

  王高尚 铲除沟壕 拓宽扶贫路

  “我是静宁人,来驻村前,心想陈掌村应该和我们那儿的农村差不多,群众大都居住在一起。来了后,才发现情况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环县车道乡陈掌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王高尚说,陈掌村距离乡政府35公里,一天只有一趟班车发往县城,村上有蔡坡、苏大岔、陈掌3个村民小组,最远的蔡坡组距离村部7公里多,这让他对“村子”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

  陈掌村山大沟深,地广人稀,在近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37户975口人,“走路”是村民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我刚来时,通组的沙砾路路况很差,坑洼不平,路中间凸起长草,车辙压出的两道沟壕便是路,我称这样的路为‘火车轨’。”王高尚说,当时,村干部骑摩托车带着他爬山下坡入户,他一路提心吊胆。

  在入户了解到道路问题是制约村民脱贫的首要瓶颈后,王高尚下决心帮村上解决“出行难”。他向工作单位汇报了陈掌村的情况,甘肃煤田地质局积极与村上衔接,投入7万多元对全村主要干道进行了拓宽维修。

  张强 改善基础 找准致富路子

  “2017年8月31日,我从白银坐了一天的汽车,来到万安村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村上给我安排了一间房子,我铺好被褥就休息了。”环县车道乡万安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张强说,他到万安村的第二天,村支书就骑摩托车带他去入户,村里人居住分散,骑车前往,一天跑到黑,才走访10户人家。

  几天的摸底后,张强对村上的情况有了初步认识。于是,他就和村干部坐在一起协商制定了帮扶计划:先搞好基础建设,再培育致富产业。

  “我们制定的这个帮扶计划得到了单位的重视。”张强说,甘肃煤田地质局出资维修和扩建了村里40公里通组道路,还修了一座过水桥,方便了农户出行。

  “万安村农户种植结构单一,农业是典型的‘看天吃饭’。2016年干旱,农作物大面积绝收,但农户何旭利家种植的20亩柴胡却挺过了旱魔。通过市场调查我发现,这类中药材前景很好。后来就将种植中药材确定为村上的富民产业。”张强说,现在他正利用冬闲时间,组织农户到邻近的小南沟、虎洞两乡考察中药材种植,还打算请省市相关专家来村上开展技术培训,为2018年推广中药材做准备,让老百姓尽早走上致富路子。

  任涛 不怕苦和累 尽心为民办实事

  “吊渠村和车道乡其他贫困村一样,山大沟深,农民广种薄收,2016年干旱,地里庄稼普遍歉收。”吊渠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任涛说,从省城兰州来到吊渠村帮扶,让他对这个村和这里的乡亲有了新的认识。

  驻村帮扶,任涛决定先从改善基础设施开始。杨沟沟组野鹰掌至刘山庄梁村组8.3公里道路水毁严重,且路面太窄,农用车已无***常通行,任涛汇报单位争取到8万元钱,村上雇了几台机械,拓宽垫平了路,还在沟底压了涵洞,解决了这两个组群众的出行难题。吊渠村人均耕地面积15亩,人均梯田却只有1亩多,其余大多为坡耕地,任涛积极向单位汇报争取项目,目前,甘肃煤田地质局已将土地整理项目上报国土部门审批,待项目实施后,人均梯田面积将达到5亩。村里没有手机信号基站,群众通信难,任涛也争取来了项目,2018年开春就要建信号塔,结束群众“说话难”。

  驻村3个多月,一天到晚忙着村里的大小事务,任涛只回过两次家。他说,驻村帮扶虽说吃苦受累,但看到村子一天天变样,乡亲们越来越认可自己,他觉得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