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民生工程的有序推进,一项项惠民措施的不断落实……近年来,南江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城乡保障体系,从百姓关心的小事、细事做起,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撑起民生“保护伞”
“今年3月,因病在华西医院住院治疗,医药费用花去27428.43元。按以前的标准只能报13080.5元,执行现行的标准后可报14146.6元。”6月底,家住关坝乡关坝村的吴太德告诉记者。
县新农合中心负责人介绍,从4月27日起,南江县对新农合诊疗目录作出大幅调整和扩充,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的报销比例。目前,南江县新农合累计报账支出5755.21万元,受益81277人。
南江县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抓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工作,提高新农合报账标准和参合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23万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增4000人,推进用工单位全部参加生育保险,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并应保尽保,“五保”集中供养率达42%,做好特困户、大病、助学等专项救助工作。全县已形成了以生活困难补助为主体,医疗救助、临时救济、社会救助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和困难家庭学生资助等政策的“全覆盖”。
开通就业“直通车”
在南江县东榆百草药业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有近50名工人正在忙于生产加工药材。“这里的员工共有100多名,都是来自东榆镇的失地农民,月均工资都超过了一千多元。”正在这里上班的刘丽蓉告诉记者:“公司还给我们买了保险,以后养老也不愁了。”
据了解,南江县通过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中小企业,今年1至5月,全县共有7200多名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同时有序组织劳务输出17万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5亿元。
南江县建立劳动力市场和劳务输出中心,在浙江、江苏、西安等省市设立了劳务联络点,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在各乡镇建立劳务输出联系点,及时互通务工信息。依托县职中、农校的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十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帮助外出务工人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拿到1-2种从业许可证书,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着力加快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为农民进城创业提供平台;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务工农民带资带技术回乡创业。
筑起群众“暖心巢”
“做梦也想不到,这么大把年纪了,还能住进新房子。”6月10日,年过70岁的老人赵长有在搬进县城红光山廉租住房小区时喜滋滋地说。老人原来一直租房住,长期患病,无依无靠。政府照顾他,安排了这套廉租房。
据了解,今年,南江县先后完成投资4024万元,新建经济适用房50套,面积3000平方米;建成公共租赁住房23套,面积1380平方米;筹集廉租住房房源1050套,面积52500平方米;城市棚户区改造完成438套,面积30660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2058户共325.1万元。目前,该县在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在完善续建项目的基础上,还将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665套,计划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700户,补贴金额达300万元。四川农村日报 孟勇 特约记者 肖定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