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着力构建鲜活农产品市场稳定机制 返回首页

着力构建鲜活农产品市场稳定机制

时间:2013-02-01 12:00来源: 作者:收藏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 张合成

  新年伊始,回首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支撑下,粮油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但以大白菜为代表的部分鲜活农产品和葱姜蒜为代表的小宗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频现,对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产生不利影响。构建促进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长效机制,需要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统筹考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尽快建立健全我国鲜活及小宗农产品支持、服务和调控政策体系,着力构建市场运行“五项基础制度”。

  一是建立系统化的信息监测统计制度。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品种规格多,目前各部门信息采集统计的覆盖不全面、标准不统一、口径不一致,“各种信息满天飞”,导致农民无所适从,各级政府被动反应,投机炒作推波助澜。建立系统化的信息监测统计制度,搞准“数”的问题,是发挥市场功能的基础,也是政府科学调控的基础。

  二是市场分析预警制度。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关注的人多,关心的人少,评头论足的多,理性分析的少,事后诸葛的多,前瞻判断的少。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运行各个层面都缺乏持续跟踪研究,对“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供求失衡缺乏预判,只能一次又一次地“临时抱佛脚”应对暴涨暴跌、滞销卖难。要逐步建立完善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制度。在队伍建设上,依托主产区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建立重要品种分析师队伍;在分析内容上,要做好供求预测、趋势评估、产销进度跟踪、成本收益分析等工作,探索分品种、分区域的供需平衡表制度;在机构设置上,建立国家及省级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中心。

  三是市场运行调控制度。鲜活及小宗农产品消费相对稳定,价格的大幅波动主要源于种植面积、异常天气及集中上市等因素造成的生产供应量波动。应借鉴国际经验,抓生产更要干预产销平衡,从保护农民积极性、稳定生产能力入手,建立完善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运行调控制度。我们正在探索建立市场调控目录制度,把大白菜、萝卜等大宗蔬菜品种及葱姜蒜等社会关注程度高的小宗农产品纳入调控目录,明确价格干预措施和启动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在市场价格跌破成本价时,政府适时启动收储、运销、储藏、加工、销毁等应急措施并给予农民合理补贴,促进均衡上市,减缓价格异常波动对农民生产造成的冲击。要根据大中城市鲜活农产品消费情况,确定重点品种最低保有量,提高大中城市农产品自给能力。还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提升生产者应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