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防止耕地“隐性流失”刻不容缓 返回首页

防止耕地“隐性流失”刻不容缓

时间:2013-02-16 15:59来源: 作者:收藏
  编者按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2006年提出的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一约束性指标,为耕地数量迅速下滑趋势踩住了“急刹车”,然而,耕地保护不仅是个数量概念,也是个质量概念;耕地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而且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目前,防止耕地“隐性流失”刻不容缓。为了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2012年,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围绕耕地质量基本概念、基础地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耕地质量立法调研、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及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等5个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今日本刊将选取主要研究成果以飨读者,同时也希望更多读者藉此了解耕地质量的重要性,进而参与到保护耕地质量的行动中来。  

    基础地力降低 

    发挥增产潜力受制约 

    “现在的地,那是大不如前了!”山东省济阳县高槐村村民孙军华说,“过去我们这里是沙土地,特别适合种地瓜和花生,是周边出了名的地瓜窝子,长出来的地瓜又大又光溜,大的能有三四斤重,但是现在不行了,地瓜种下去,不仅长不大,还窟窟窿窿的不光滑。”

    根据对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优势区107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数据分析,20多年来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基础地力变化情况清晰地分成了3个阶段:1987~1990年,基础地力贡献率较低,平均只有49.8%;1991~2000年,基础地力贡献率最高,平均为56.1%;2001~2011年间,较1991~2000年间降低约5个百分点。

    “基础地力贡献率,表示的是耕地地力对作物产量的贡献。”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徐明岗分析说,上个世纪80年代末耕地基础地力较低,主要是因为农民重用轻养,农田培肥改良措施不配套;之后国家重视耕地培肥改良,主要作物主产区的基础地力贡献率有所提升;随着高产作物品种的大量推广应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耕地地力耗竭比较严重,基础地力又有所下降。

    “目前主要作物主产区耕地的基础地力,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基础地力已经或正在成为高产量、高密度品种增产潜力发挥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徐明岗介绍说,当季不施肥的作物产量基本代表了土壤的基础地力水平。目前,欧美国家粮食产量的70%~80%靠基础地力,20%~30%靠水肥投入,而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左右。全国范围内,不施肥区作物平均产量最低,玉米、小麦和水稻不施肥情况下亩均产量分别为268.4、93.7和227.1公斤,产量变化趋势是旱地下降,水田基本稳定。

    不同的作物主产区,基础地力贡献率都存在较大差异。根据监测结果,小麦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平均为46.3%,但基础地力贡献率最高的西北小麦主产区达到了53%,最低的黄淮海小麦主产区仅为42.7%;玉米基础地力贡献率平均为44.9%,其中北方春玉米主产区最高,为47.5%,南方玉米主产区最低,仅为33.1%,二者相差了将近15个百分点;水稻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差距较小,东北地区、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水稻主产区分别为62.0%、60.2%、59.3%。“综合分析,水稻主产区的基础地力贡献率明显高于小麦和玉米。”徐明岗说。

    根据101个国家级监测点数据分析,不同土壤类型耕地基础地力贡献率不同。其中,黑土的基础地力贡献率最高,为62.1%;水稻土次之,为54.7%;潮土、褐土分别为53.9%、51.6%;红壤最低,仅为41.7%。综合分析认为,尽管近些年黑土因不合理开垦、水土流失等因素质量有所退化,但从研究结果看,黑土仍能够提供给作物较多养分和水分,对粮食产量的贡献作用较大;红壤受其养分瘠薄、结构性差、土壤酸害等因素限制,基础地力贡献率较低,严重制约了红壤区高产稳产品种潜力的发挥。

    种植方式不同,基础地力贡献率表现也不同。监测结果显示,稻—稻连作的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8.5%,分别高于稻—麦、稻—油连作13.3和17.9个百分点。“这说明水稻土能够较好地提供作物生产的养分,但对旱季作物产量的贡献却相对减弱。”根据目前不同土壤类型的基础地力状况,徐明岗建议加强红壤培肥改良,提高耕地对作物产量的贡献,同时要加强水稻土及褐土的施肥管理,维持和提高耕地基础地力。

    作物产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基础地力,一个是水肥管理,然而基础地力与水肥投入并不是“1+1=2”的关系。基础地力就像是人的先天体质,体质直接影响到水肥的消化吸收,基础地力较差的耕地更加“吃肥、吃水、吃工”,因此徐明岗一再强调,要“先提高基础地力再考虑减少大量施肥问题”。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