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本网专稿】纺织之痛 棉农之殇 返回首页

【本网专稿】纺织之痛 棉农之殇

时间:2013-04-10 16:53来源: 作者:收藏
   近段时间,河南尉氏棉花纺织公司总经理李化民的心里很“抓毛”。“现在做得越多亏得越多,去年开工也就70%,一点钱都不赚,税还要交。”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北惠民农业科技种棉大户刘立清的心情和李化民一样。“往年这个时间,棉种已经卖得差不多了,现在还没有人来买,今年种棉面积肯定又下降了。”刘立清说,去年长江流域棉花种植已在减少。

    记者最近在山东、湖北、河南、河北走访了部分纺织企业和种棉大户,看到的是棉纺行业整体不景气,大多数纺织企业不得不进入“休眠期”;另外一个现象是大量的棉农弃棉,棉花产量将有波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问题又出在哪儿?

    内外价差和两难的收储政策

    在采访过程中,棉纺企业提到最多的是棉花收储政策对行业的影响。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出台于2011年,在这之前,国内棉花生产曾一度出现滞销。2011年,国家以每吨标准级棉花1.98万元的价格进行第一次收储。大量的棉花随即进入了国库。从2011年9月我国首次实施棉花临时收储制度至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估算,国家收储的棉花已超过1000万吨。“这1000万吨是我们棉纺行业一年半的储量,可以说国库已出现胀库问题,而我们的棉纺企业却没有棉花使用。”

    为什么棉纺企业没有棉花用?

    2012年上半年,国家第一次放储,每吨棉花1.8万元,计划放储100万吨,最后放储的结果是40多万吨,放储价钱比原定价格每吨多了500元。2013年初,国家第二次放储,每吨棉花1.9万元,计划放储300万吨,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只卖出不到60万吨。高勇说,第一次放储,行业协会建议的价格是1.6万元一吨。而在2012年9月,国家决定再次启动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每吨棉花的收储价定为2.04万元,高勇认为这个价格高出了国际棉价5000元一吨,风险已经存在。“原因是纺织企业根本接受不了这个价格,只要买了,肯定是亏损,企业宁肯停产,也不购买国内高价棉。”河南焦作海华纺织公司经理曹俊海认为最后的结果只能停产等死,“国际上低价的棉花我们买不到,国内的棉花价格又比国外高很多,只有等死,除非生产非棉产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经济分析师李靖认为,收储本意是为了保护棉农的利益,但从长远看,若不按照市场规律调整政策,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另外国家每年大量收储,大约有几千亿元的资金支出,再加上仓储保管费用等成本,对国家财政来说同样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2013年1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本报记者提出纺织行业为什么亏损的问题时回答: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是造成2012年棉纺织行业集体亏损的主要原因。“整个棉花市场就政府一个买家和卖家。比计划经济时期还厉害。”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