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乌苏市繁荣文化事业打造文化名市 返回首页

乌苏市繁荣文化事业打造文化名市

时间:2013-07-10 10:24来源: 作者:wssxcb收藏
 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按照到人、管用、有效的要求,推动全市掀起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热潮,真正让十八大精神深入千家万户,入耳入脑入心,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乌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大事业上来。乌苏市立足深厚的文化积淀,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目标,以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活动为抓手,乌苏市繁荣文化事业,打造文化名市。
一、大力弘扬传承以喀喇乌苏文化、“老西湖”文化等为代表的优秀历史文化。乌苏在民国二年增为蒙古族和硕特部落之领地,原名“库尔喀喇乌苏”,蒙古语“积雪之地的黑水”之意,早在西汉就已归入祖国的版图,后来唐、宋、元、明、清各朝均在这里驻军设防。乌苏莲花池、九莲泉碧波荡漾,草青水秀。自清朝就有东来西往的朝廷命官、商贾侠客称边塞之地的新“西湖”。据史料记载,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年发配伊犁时,路过西湖驿站歇脚喝茶,驿站及附近的各族群众曾夹道相迎、挥泪相送。
二、积极巩固深化共生共融、相互吸引、相互欣赏、互相包容的民族团结文化。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提升乌苏城市内涵。深入挖掘宗教经典中的积极因素,可以全面提高广大民族信教群众的文明程度。《江格尔》是蒙古民族的百科全书。阿肯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民族的“一面镜子”、《西湖小曲》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曲艺品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刺绣历史悠久。蒙古族刺绣同众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借鉴吸收了众多民族的文化,在中华民族悠远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民族服饰文化。绚丽多彩,纷繁复杂的服饰文化不仅是民族的象征,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套穿在身上的“历史书”。
三、努力提升“金三角”三地四方的兵地、油地以及军地共融发展的睦邻文化。新疆乌苏市地处天山北麓,准格尔盆地西南缘,居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之要津,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分别与克拉玛依、奎屯、沙湾、石河子等地相邻,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铁路、公路网络畅通, 312国道和亚欧第二大路桥横贯东西,217国道穿越南北景区。
四、积极培育壮大乌苏作为天山北坡中心,自古以来即为商道重镇、战略要塞,现为经济要冲所激发出的地方核心文化。经济和文化同城市与生俱来。经济是城市的基础,是实力的体现。乌苏市以红色的番茄种植基地、金色的小麦基地、白色的棉花基地、绿色蔬菜瓜果基地、优质奶牛基地,形成了“四区一线”农业区域产业化格局;煤电、煤化工、石油化工基地,形成了乌苏现代化工业经济格局。“工业优先、富民强市”战略翻开了乌苏新的一页。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提高文化品位,以文化品位来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品牌,以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推动经济发展,已成为乌苏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深度挖掘提炼以佛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以“啤酒文节”为代表的啤酒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乌苏以啤酒节为媒介,融经贸、旅游、文化、体育等活动于一体,突出乌苏的特色,突出城市休闲文化,是一个大家一起欢聚、交流、畅饮、狂欢的平台。经过连续五届的举办,新疆乌苏啤酒节已逐渐成为乌苏这座美丽小城的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将林则徐的历史故事和景区结合起来,制造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把乌苏的古建筑、库尔喀喇乌苏旧城墙金顺营盘、王府等古迹加以保护,延伸拓展,进一步修旧如旧,让他们重新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乌苏市四棵树河西岸上的古岩画,是春秋时期游牧民族的艺术杰作,岩画大多反映的是与游牧民族生活有关的内容,要组织专人加以保护。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