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沉浸在春节气氛中的上海市崇明县农业大户听到一大喜讯:全年推行13个绿叶菜品种田头交易价格指数保险!这是继上海市率先在全国推出5个品种绿叶菜“冬淡”、“夏淡”保险之后,其农业大县崇明在农业保险领域为加强社会化管理推出的又一项重大尝试。
时过半年,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保险公司和产业主体如何看待这一探索?这一探索是否在朝着政策设计所期待的“倒逼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前行?一纸保单如何传递了农业大县爱农惠农的真情实意?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前往崇明,深入调查。
种植主体:这是颗定心丸,更是绿叶菜稳产稳价的催化剂
“和其他农产品不同,绿叶菜生产除了存在自然风险和安全风险外,还存在人工成本占比大、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这两大风险,因此,以往大户们生产绿叶菜往往是看了政府保‘菜篮子’稳价格的‘佛面’,而田头交易价格指数保险缓解了营销环节的风险,种植户按计划的产出和上市就不怕价格波动,至少有20%的毛利,这个保险是颗定心丸,更是稳产稳价的催化剂。”从事蔬果规模化生产10多年、现为上海绿瑞蔬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黄利忠充分肯定了绿叶菜田头交易价格指数保险的功效。
今年3月14日到6月14日,黄利忠所在合作社650亩参保绿叶菜碰上市场价格低迷,价格从春节前的每斤1.5元跌到最低价每斤0.15元,黄利忠没有像去年那样耕掉田里的蔬菜,因为参加了田头交易价格指数保险,7000多元保费换来了8万元的赔付。
同样,因参加该保险而获得4万元赔付的上海日鑫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灵的话,引来更多的共鸣。
她说,不管在崇明的哪个角落种绿叶菜,只要是县政府认定的规模化专业化基地,所种绿叶菜实实在在上市,参加保险后都有基本毛利的保障。
“我们基地绿叶菜品种多、产量大,平时每天有5吨左右的上市量,现在夏淡每日也有3吨蔬菜上市,去年还因为蔬菜价格暴跌在田头捶胸顿足,以后只管种好就行,种得越好利润空间越大。”许灵说。
记者在《崇明县绿叶菜田头交易价格指数保险实施细则》中注意到,该保险的指导思想是既保蔬菜供给稳菜价,又保护规模化生产主体的利益。
细则明确,承保对象是2013年县政府指定的规模化生产蔬菜基地,保险品种主要是鸡毛菜、青菜、杭白菜、米苋等上海市民不可或缺的13个大众绿叶菜品种,各品种保险标的价格基本以种植成本价格上浮20%确定。
对于各品种面积,自行申报后由县农委蔬菜站统一审核,承保按各种植户种植的品种、面积、分批次予以投保,春夏秋冬各不同。
对于生产主体最为关注的田头交易价格指数的采集,崇明充分考虑到种植户地理位置和销售情况的差异,在长兴和崇明本岛东、中、西、北区域内,每个品种选择不少于5个流动式生产基地作为田头交易价格采集点,并随时跟踪上海江桥批发市场的价格数据作为参考,相关数据加权平均后确定保险理赔价格。
崇明县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站长陈德章告诉记者,因为保险的杠杆作用,春季13个品种和生产面积得以统筹安排,遭遇春季蔬菜价格低迷的主体没有像往年那样损失惨重,合作社、大户、企业为此叫好,相信全年纳入价格指数保险的1.4万亩基地,主体的利益将得到更多更好地保障,崇明绿叶菜生产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将进一步凸显。